高中历史西方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0366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西方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西方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西方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西方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西方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西方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西方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史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A: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充满好战气息),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多港 促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享有较充分的民主)对雅典民主影响巨大。B:民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C: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D:体现:公民大会,500 人议事会,民众法庭。(2)罗马法A: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B: “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的阶段。C: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 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D: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

2、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体系最完备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A: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否定了神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 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B:苏格拉底: “知识是美德”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认识源自对世界的感知;创立逻辑学,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二、近代部分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A:文艺复兴:性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

3、对神性。主要代表: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莎士比亚, “美术三杰”(代表作, 反映的思想)意义:进一步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1517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2)启蒙运动A: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壮大的结果。集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在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B:核心是理性主义。C:主要代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注意代表的主要思想)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1)新航路的开辟A: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B:1488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4、,1498 达.伽马(新航路开辟)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522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C:意义: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地贸易往来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A:荷兰: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扩张特点:规模大,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规范性,荷兰是17 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B: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从而使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急剧扩大的市场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发生。C:意义:殖民掠夺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准备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市场

5、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之中。(3)工业革命A:工业革命“蒸汽革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出现了蒸汽火车,汽船等,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1870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革命”标志是内燃机的发明,汽车飞机等重工业出现。发 电机和电灯也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特点:第一次:首先在英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1688 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胜利,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

6、议会的明确限制。B: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当政时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A: 1787 宪法确立美国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联邦最高法院;行政权归总统,同时总统还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B: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但是允许奴隶制存在,歧视黑人和印地安人体现了局限性。(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A:1875 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B:1871 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联邦主席即皇帝拥有实权;宰相

7、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的权力。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巴黎公社A:1871 年 3 月,经过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全世界 的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三、西方现代部分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A: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给各国

8、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B: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C:1922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 历史作用: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 1921 年的政治危机。B:新经济政策: 必要性: 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

9、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 “斯大林模式”A: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C: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

10、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B: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C: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199

11、1 年苏联解体。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A: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C: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 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2)罗斯福新政A: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B: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 (限制生产) ,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

12、序。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D: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B: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C:70 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A: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B: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

13、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C: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A: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不结盟运动的兴

14、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E: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A:1991 年 11 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

15、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按美国的方案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世界经济霸权。(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A:欧洲联盟: 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 欧洲联盟成立。欧元2003 年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B: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 正式成立;以2005 年为最后期限,正 式创建一个贯穿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的经济

16、交流与合作。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 年成立, 1991 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同时加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原则。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开创和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新模式。(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A: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 年关贸总协定。1994 年正式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B: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原因: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三、三次工业 (科技)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条件:、 政治前提: 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基础:贸易、 掠夺、 圈地积累资本; 、市场条件: 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技术;(2) 、标志:以蒸汽机的发展使用为主要标志;(3) 、进程、从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