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0147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 2014 年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一. 分封制: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5.影响: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

2、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二. 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

3、”的特权。4.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把“国” 和“家”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6.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所背离。三. 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度的工具。四.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4、:?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 ,宗法分封崩溃, 吸取诸侯割据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前提:秦的统一。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顶峰衰落:明清一. 背景:秦统一?经济:生产力提高( 铁犁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周天子失

5、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思想:战国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前提: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雄才大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地理: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名称、各自的职责见课本)作用: 互不相属、 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 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否认了世卿世禄制。3.地方制度:郡县制(春秋已经出现了县,秦朝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特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无封地,无特权,无独立性(废除世卿世禄制)

6、 。 意义: ?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5.严苛的法律制度。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严密的官僚体系。?严苛的法律。?思想上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正统主流地位。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政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

7、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确立,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经济: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定的生产生活。?文化:统一文字,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消极:?政治:容易形成皇帝专权暴政,滋生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文化:文化专制牵制思想自由,阻碍科技创新和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造成近代落后挨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汉清)一.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趋

8、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1.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2.汉朝: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3.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三省萌芽。5.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始于隋, 完善于唐)。三省的运行原则: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定型,对后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是否一致?三省六部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

9、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6.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中枢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作用: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7.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其实是相权的反弹)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8.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时期)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直接原因: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乱的教训;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权力过大。意义: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

10、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内阁制特点及影响:自身品级不高,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后期宦官参政, 妨碍阁权, 甚至控制内阁, 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9.清朝:设立军机处( 清雍正年间 ) 。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特点:本身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

11、帝一人裁决。作用: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明清时期产生的反封建民主的批判思想,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消极:一人独尊和绝对君主专制的出现,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秦朝地方上设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原因:西汉初年王国问题.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主

12、要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解决: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未根本解决,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汉武帝设刺史对地方实行监察,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zh u)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设置中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结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进一步的发展。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背景: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为避免自身凭

13、借军权夺取天下的历史重演,巩固统治。?措施: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臣兵权。三衙:统兵权;枢密院:调兵权。作用: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制钱谷: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了“冗官” 、 “冗兵”、 “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启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

14、障。对地方应适当给予权力,提高地方的积极性。要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3.元:行省制度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血缘世袭的控制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三. 选官制度1.目的:根本: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直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队伍的素质和水平。2.演变: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汉武帝: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和征辟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作用:一定程度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隋唐: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隋

15、唐产生科举制原因:经济:随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能够参政议政(根本动力)。政治:士族衰落,门第选官难以维持下去,统治者为抑制士族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维护统治。?含义: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宋: “重文轻武” ,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趋势: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3.影响:?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参政机会,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

16、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限制新型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科举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 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含义:监察主要是针对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统治。?演变:秦朝:御史大夫。汉初:御史府监察和弹劾百官。到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宋代:通判。明清: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百官,设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务,合称“科篇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必修 i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 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