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34211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1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榆树市武龙中心校 苏健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到了第九个年头,九年来,新课程理念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已经深入人心。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这既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又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亲历着新课改的发展过程,体会着它为我及我的教学工作带来的可喜的变化。我深切地感到,与新课改同行,既是我学习反思的过程,更是我成长发展的过程。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新课改带给我的思考。,内容概述,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三,三,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效”,更要讲“时效”近两年来,“

2、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成为各学科都在积极倡导的课堂教学主题。讲求“实效”的目的是还原教学其本真,让课堂教学从纷繁的教学手段和过于斧凿的教学设计中走出来,摒弃虚假教学和浮华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我认为,相比“实效”而言,课堂教学更应讲“时效性”,即在固定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好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能力。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做足做细备课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取舍和选择,做好五个“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探究、合作的欲望。,思路清一点一节课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备课,在于教者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否精心、

3、思路是否清晰。有些教师在备课中往往犯了“贪大求洋”的毛病,教学目标定得过大,教学内容安排得过多,完全没有意识到一节课的时间其实是短暂的,根本满足不了这样的设计。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我们的头脑当中一定要有“语文核心价值”这个概念。,思路清一点所谓的“语文核心价值”就是这堂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数学课“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

4、,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思路清一点因此,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也就是说,要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语文核心价值”明确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自然也就清晰了。,2.讲解少一点,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讲得越清楚越好。然而,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心理

5、学角度看,教师的讲解越是详尽,学生的心智越是处于疏懒状态,此时,一分耕耘并不意味着一分收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才被定位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教师不必将教材和问题讲得太细,嚼得太烂,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广阔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较多采用提问式教学法,通过回答,搞活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教学上的良好效果。但有的老师提问过多,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置时间不足,片面追求提问的数量和频率,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失去了信心。实际上,与其让学生回答这些可以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如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地设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既节省时间,又真正调动

6、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3. 提问精一点,一谈到教学方法创新,可能有的老师就感到很茫然,不知该怎样去创新。其实,任何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创新都来自于平日里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而对于教师来说,创新更来自于学习。“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这是许多教育专家总结认可的一个公式。教师自我成长了,专业发展了,教学创新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使本最应该学习的群体教师,反而越来越远离了学习,丢弃了读书的习惯。,4. 方法新一点,韩愈曾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他所言的“道”,一些人把它理解为理论层面上的“道理”,但我的理解是,教师之“道”,更应

7、该体现在以身作则的“行动”上,教师应成为学生爱读书爱学习的榜样。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应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我认为教师首先更应成为学习型教师。不学习无感悟,不学习难创新。学习了、琢磨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教学上的创新无处不在。,4. 方法新一点,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悲在伤痛之处,乐在愉悦之时,不失时机地感染、熏陶学生,这种对教学情感的灵活调控就是一种创新;再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克服那种手舞足蹈、比比划划的课堂行为,巧妙地运用少而精的手势配合语言准确传达信息,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这也就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创新。,4.

8、 方法新一点,5.手段实一点,这里的“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要符合“实际”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符合学校教学条件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手段,才是实用的教学手段。但在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场面,偶尔也会用小黑板或小纸卡充充门面。这样的教师还振振有词,称这样的课才是“实”课。,5.手段实一点,诚然,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但对于一些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如录音机、投影仪等),大多数学校还是有的,而且有些学校还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拥有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平时应该充分利用的现代教学手段。弃置这样

9、的条件而不用,我认为这样的课就不“实”,提高课堂“时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如何提升个人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应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每名教师因各自经验、阅历、水平不同,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如果把这种见解和做法通过学习和实践加以完善,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那么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二语文课堂教学与“情感”的距离,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学科进行了重新定位,“语文”不再仅仅是个学科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对它的正确定位。这种定位不仅突出了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赋予了语文课程有血

10、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机与活力,让语文真正回归成为一门情感味很浓的学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语文课堂与“情感”的距离还很遥远,特别是在小语课堂,这种情感缺失的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原因各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个别教师缺乏执教热情。去年上学期,我乡举行了基准课验收活动。在听课中,我感到大部分语文课堂的一个共同缺憾就是:教者缺乏激情,学生被动麻木,课堂气氛压抑。其中有位教师整堂课语调生冷、语言随意。课前组织教学时,他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背首诗吧”,以致他的那个班长在带领全班学生背诵时,也是语速很快地随便说了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背吧。”这样的语文课堂虽然与语文教学要求的情感目

11、标相差甚远,但带给听课者的却是一种另类的情感震撼,使人不能不担忧:这样的语文教学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使人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师究竟怎么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熟悉这样一句话: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它强调的就是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有些语文教师由于个人素质不强,在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等方面常会出现一些偏颇,出现情感引导失当的情况。记得我曾听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范读时,她从始至终情绪饱满、语调高昂;在指导朗读时,她也反复强调学生要用充满赞美的语气去读。她的意图很明显:因为桂林山水是美的,所以就要用这种抒情的方式去朗读。其实这是教者在理解教材上出

12、现了偏差。她忽视了文章重点是要体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那是一种静谧之美,应赞而微露、夸而不浮。,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很多,“三维目标”的提出就是其中一个。打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语句多了起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等。这些要求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了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喜欢”“热爱”这样的隐性教学目标,他们关注的只是学生识字写字、读文习作这样的显性教学目标,更有甚者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分数。“

13、语文”在这样教师的心目中唯有“工具性”一个特点,语文经过他们的“处理”又失去了应有的丰腴和红润。说到底,这样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足,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才导致在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失迷。,新课程理论定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就是二者的互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有这些论述表明,现代的语文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情感的注入与交流更令我们语文课堂异彩纷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互动必须真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任何虚假的言行带来的都将是负面的影响。,记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者教

14、学的是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插图理解诗意之前,先让学生观察,一学生并不流利地说出图中的景物一条小船、两棵柳树、几只黄鹂鸟。教师热情地表扬:“你真棒,真会观察,大家为她鼓掌。”全班被动地响起掌声。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这样的回答是最基本的,教师给予肯定,也无可厚非,但她的“言”与“行”太过,导致了师生间情感互动失真,学生的掌声反而成了一种讽刺。,对于语文课堂“情感”的缺失这种现象,无论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还是语文教师自身,要做的工作都很多。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点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重新看待、评价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工作坐标;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养成爱读书爱研究的好习惯,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情感”早日回归语文课堂,使我们的母语真正成为学生最爱学的一门语言。,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