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20120220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606912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原理20120220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哲原理20120220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哲原理20120220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马哲原理20120220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马哲原理20120220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原理201202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原理20120220(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19世纪中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哲学理论基础。,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世界观讲三个问题:1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

2、,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关于世界观的第二个问题:,2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关于世界观的第三个问题:,3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

3、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关于人生观问题: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透过人生观,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的人生关系、人生活动和人生过程。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人生观的问题可以说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人生问题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4、究其根本说来,是因为人是肉体与心灵的复合体。人的肉体需求决定了人要关注各种现实的人生,即首先通过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实现现实的、经验的人生目标;而人的心灵需求又决定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物种的超越本性:人会思考、人会制造工具、人会承传文化、人还会追问人生的意义正是在这种经验与超验的二元张力中,使人生变得异常复杂并充满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又呈现为若干矛盾系列: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可能与现实、个体与类对这种人生基本矛盾的求解便构成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屈原所感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对这种矛盾认识的真实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5、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一个人来到世间,生活于自然、社会及其他人的关系之网中,无时无刻不在亲历着人生的矛盾,回味着人生的感受,追寻着人生的意义。人生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生观的形成,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超验,即超越了经验,在经验中没有理性概念的相应直观,或者说在经验中我们看不到上帝、心灵、宇宙整体,从而无法证明它的存在。,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人来到世间就应该刚健有为,积极入世来施展人生的抱负。孔子特别强调事人、人事的重要性,要从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自然),积极有为,而不是消极顺命。从这

6、一立场出发,孔子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自觉的自我修养,使别人得到安乐。因此,理想的人生就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这才符合“礼”和“仁”的要求。孔子的人生观为他之后的儒家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老庄出世无为的人生观。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老庄哲学认为在人类之初的社会里,人性是非常淳朴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所支配,使本来淳朴的人性受到损害。为了实现人性的复归,老庄哲学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善良本性。,叔本华悲观绝世的人生观,主张禁欲忘我。叔本华作为德国唯

7、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意志既然表现为人生,则人生也就为意志所支配,而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生却总要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因此,人生的本质即是痛苦。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所以,叔本华主张人应当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进入人生的解脱境界。,很显然,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是风格迥异的人生观。纵观人生观的历史演变,我们看到人生观有如下特点:1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人生观,都是该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对人生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正确程度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人生观。因

8、此,人生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超越社会历史生活的永恒的人生观。2阶级性。人生观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阶级的人生观都直接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一定阶级的利益,体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人生观和被统治阶级的人生观往往是根本对立的。,3独立性。人生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生观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它是一种历史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演化。因此,任何一种人生观都与先前这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继承关系;每一个时代创立新的人生观,也都离不开利用和改造原有的人生观。4多元性。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

9、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这些人生观因人生信仰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代表人类社会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也有以追求享乐和个人利己为目的的错误人生观,同时还有明哲保身、独善其身的人生观。对于每一个体来说,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正是在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共存、比较和鉴别中得以确立的。,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肉体和心灵的平衡问题。当今世界,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给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把人们带入太空时代、信息时代,然而另一方面,此起彼伏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心理危机等等,

10、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世界上,人正日益失去自己应有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因此,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重视人生观的建设问题,以使社会生活充满希望,使人生充满理想。,当前,对青年人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至关重要,这是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前提。要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树立为祖国和民族做贡献、积极进取的志向。,哲学在本质上总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所探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问,包括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根本道理。,第一节 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的,也就是“

11、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中国近代以来,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也称之为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的根本观点。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与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从根本上说,方法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规律来改造世界,这就是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

12、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过来,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并给予世界观以巨大影响。,4.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人生观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理想、信念、生死、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互相贯通的:一方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制约着人生观,人生观反映出一定的世界观。一个人只有确立了

13、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对世界观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人生持什么观点,抱什么态度,往往会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二、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即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随着科学的进步,哲学也得到发展和改变自己的形态。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作为指导。,2.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的对

14、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或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如:自然科学以自然界的某一特殊的领域或方面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以社会的某一领域或方面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不是研究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而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整体作出概括,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总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客观物质世界,哪

15、一个是第一性的、是本原,哪一个是第二性、是派生出来的。,第一性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 认为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唯心主义 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二者能不能取得一致,简单地说,世界是不是能够被认识的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

16、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全部哲学问题最后都可归结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同一性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不可知论否认思维能反映存在,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认识,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3.在实践中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植根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观和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实践既是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产生的根源,又是解决思维和存在之间矛盾的基础。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中最先产生的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思维是人脑中的主观精神,存在是外部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如何使分属于两大领域的物质和精神实现辩证的统一,这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