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606799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5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第一学段(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义务教育,用词术语规范: 一、学习活动结果目标:代表结果目标的四个层次 1了解。通用词:认识、知道、说出、辨认、识别 2理解。通用词:会 3掌握。通用词:能 4运用。通用词:证明,数学义务教育,二、学习活动过程目标:代表过程目标的三个层次 1经历。通用词:感受 2体验。通用词:体会 3探索。通用词:探求,数学义务教育,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l、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内容标准-第一学段,2、能说出多位数各数位的名称,初步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

2、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实例说明,例1 将数50,98,38,10,5l排序,用“”或“”或“”表述的是数量间的大小关系, 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合理使用,这个 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实例说明,让学生将这些数排序,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排 序方法。例如,先找到最小(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数中 再找到最小(大)的,依次将五个数按从小(大)到大 (小)的顺序进行排序;或者先固定一个数(如50),拿第二个数(98)与之 比较,然后取第三个数与前两个数比较,根据它们 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位置,这样继续下去,最后将 五个数排序。,实例说明,无论学生的出发点如何,只要思路清晰、排序 正确即

3、可。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结论是 相对的。例如,可以说51比50大一些,98比10大很多; 而50比38是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可能会有不同看 法,但不应当出现逻辑上的混乱,例如,“50比10 大一些,50比38大得多”。,内容标准-第一学段,4、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实例说明,例2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咸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说明通过对1200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的了解,感 受数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上述三个问题是类似的, 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实例说明,(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

4、。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教科书,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建立大数的表象。 (3)想一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0本书是500张纸,学生可以想象20本书是1000张纸,比20本书还要厚)。请学生描述“这12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内容标准-第一学段,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参见例3 )。,实例说明,例3 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及其表达的事情。 说明对小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用数来

5、表示的例子很多,如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物价、重量、距离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相互交流,从而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4)。,实例说明,例4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说明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可用6个7表示,可以写成:6 7或7 6。,内容标准-第一学段,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6、两步)。,内容标准-第一学段,4 、能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大小。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5)。,实例说明,例5 学校组织95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元钱够不够?如果门票每张9元呢?说明本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 中需要估算,知道“凑整计算”是估算的一个重要方 法。学生估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的结果多一些或者 少一些,这取决于学生将题中给出的数据加上几后 凑整还是减去几后凑整。,实例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 方

7、法。如果门票的价格是8元,需要将95估计成100。 由此得到95与8相乘的结果肯定比800小,所以带 800元够了;如果门票的价格是9元,需要将95估计 成90,由此得到95与9相乘的结果肯定比810大,所 以带800元不够。学生还可能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将乘车或 者其他消费虑在内,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教师都应 给予支持。,内容标准-第一学段,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8、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6)。,实例说明,例6 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 说明本例既可以帮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又是 一个估计问题,需要实际测量,在测量的基础上进 行简单计算。可以有三类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半分钟, 然后数据乘2;测量1分钟;测量2分钟,然后数据 除以2。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前一种方法省事,但 可能不够准确;后一种方法费事,但可能更准确一 些。帮助学生建立选择策略的思想。,内容标准-第一学段,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估测或测量物体的质量。 5、结合生活

9、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内容标准-第一学段,(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7、例8)。,实例说明,例7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说明理由。 1, 1, 2; 1, 1, 2;, ,; A, A, B; A, A, B;, ,;, ,;说明启发学生探索规律。希望学生感悟:对于有 规律性的事物,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或图形都可 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实例说明,例8 在下面的图中,描出两个数相加等于10的格子。,实例说明,说明本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加 法,而且数值与图形结合,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坐 标系、图像等。根据学生的实际,

10、借助上面的图可以提出不同 的问题。例如,进一步把两个数相加的和是8的格子描 出来,看一看有什么规律。根据上图判断,出现次 数最多的和是几?最少的是几?,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二、图形的认识 (一)图形与几何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9)。,实例说明,例9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请指出下面四幅图(缺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内容标准-第一学段,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内容标准

11、-第一学段,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0)。,实例说明,例10 一米约相当于根铅笔长;北京到南京 的铁路长约1000。说明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境中度量 单位的意义,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发展学生 的数感。,内容标准-第一学段,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

12、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参见例11)。,实例说明,例11 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说明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规则图形(正方形、长方形) 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测量、 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性 质和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例说明,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1)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先测量并计算一些由规则 图形组合成的图形的周长。 (2)对于圆形或杨树叶形的图,可以运用各种测量 工具,也可以用各种测量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对于树叶的直接测量,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实例说

13、明,滚动。可以在尺子上滚动“树叶”形状的图形,也 可以保持“树叶”形状的图形不动,将尺子滚动进行 测量。 绕线。先用细线在图形的边缘围一周,再将细线 拉直,然后测量细线的长度。 (3)测量会有误差。一方面要求学生测量时应当认真, 尽量减小误差;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可 以多测量几次,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果。,内容标准-第一学段,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 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2)。,实例说明,例12 测量并计算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利用结果 估计课桌面的面积;测量步长,利用

14、步长估计教室 的面积。说明把测量与面积计算有机地结合,让学生体会 面积的实际背景,直观感觉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3)。,实例说明,例13 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 现象? (1)方向盘的转动; (2)火车的运动; (3)电梯的上下移动; (4)钟摆的运动。,内容标准-第一学段,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内容标准-第一学段,(四)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

15、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14)。,实例说明,例14 下面是一张动物园的地图,根据地图所标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大象馆 海洋馆 狮虎山 猴山 熊猫馆 百鸟园,实例说明,(1)熊猫馆在猴山的哪个方向上?大象馆在海洋馆的哪个方向上? (2)百鸟园在狮虎山的哪个方向上?狮虎山在大象馆的哪个方向上?说明可以先从一个固定的观测点出发,描述其他 物体的方位,再改变观测点,描述物体的相对方位。,内容标准-第一学段,三、统计与概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参见例15)。,实例说明,例15 选择合

16、适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类,记录调 查结果。 说明比较、排列、分类等活动是对数据进行的初 步整理,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也为以后学 习统计与概率和其他方面的数学积累感性经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得出结论,具 体可作如下设计:,实例说明,(1)教师给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分类 标准。例如,性别、身高、家到学校的距离、出生 年月、左右手写字等等。 (2)当提出的标准较多时,可以根据学生喜好的 标准分组进行活动,完成调查。 (3)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调 查结果。,内容标准-第一学段,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6)。,实例说明,例16 新年联欢会准备买水果,调查班级同学最喜 欢吃的水果,设计购买方案。说明借助学生身边的例子,体会数据调查、数据 分析对于决策的作用。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学中可做如下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