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606138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9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认识误区解析,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生活本身就是哲学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生活本身不是哲学) 7、哲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2、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8、生活处处有哲学,人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只有认真学习哲学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哲学) 9、任何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并非所有的都能,只有真正、科学的哲学才可以) 10、哲学总是自觉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自觉或不自觉) 1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

3、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1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二、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

4、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5、)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

6、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

7、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三、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4、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整体

8、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

9、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5、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

10、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注意: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

11、来的)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注意: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

1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30、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四、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5、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