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550166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解 析,作者名片,第一课 记 念 刘 和 珍 君,鲁 迅,三一八惨案,阅读课文,补充以下刘和珍的档案卡,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面影?,深入探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2处 “微笑着的和蔼的” 3处,鲁迅所以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面影,其用意是与军阀的凶残和诬蔑成为鲜明的对照,这样就更有力地表达鲁迅对反动派的愤怒,同时也更能激起人们对反动派的强烈仇恨。,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作者运用哪些的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答:(l)选

2、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3、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答: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3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 但是到第4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

3、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5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语段精析 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

4、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 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

5、出路。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4、“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戮妇婴”、“惩创

6、学生”是有意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意思是说,在帝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三一八”事件中屠杀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些“伟绩”和“武功”。,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拓展作业为刘和珍续写挽联,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第

7、二课,小狗包弟,巴金,文中叙述了小狗包弟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包弟是怎样一只小狗?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小狗包弟的档案卡。,包弟,日本种族,典瑞旧主人起名“斯包弟”,为了简化,称“包弟”,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弟”是带有血缘关系的字眼,表示巴金家已把小狗包弟当作是自己家人来看待,1959,文革期间(1966年8月下旬),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深入探究,结构上:是为引出下文话题,起着铺垫、暗示下文包弟悲惨命运的作用 。,内容上: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悲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文革时期;读到了小狗的忠诚和命运的惨烈,人们的冷酷无情,以狗性衬托人性,对人性弱点的审视和反省。,1、作者为什么

8、要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写作效果: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更惨烈,而作者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在于心灵。,2、你从包弟和巴金的遭遇,及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中,感受到文革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作者因害怕而变得懦弱,无奈地送走了包弟,可爱而通人性的包弟被人剥夺了生存权; 认识的人掉头开去,小狗温情却凄然死去; 有良心的作家竟惨遭迫害。 文革:残暴无情、人性扭曲。,写作启示:把一条小狗放在这样一个惨无人道的 大时代背景下来写,能以小见大。,3、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是非观念强,能够在大是

9、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看法,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语段精析,1、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分析:这句话描写作者在良知复苏之后的沉痛。为了求得自保,竟然将相处七年、对自己友好而忠诚的包弟出卖了!一旦良心发现,作者怎么能入睡,怎么能不深深地受到良心的谴责?这里的“包袱”指的是心灵的自责、内疚,对包弟所欠下的

10、良心债。,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在中的辛酸遭遇。 作者想用“丢车保帅”的办法,通过舍弃小狗包弟来避免抄家的危险,但是这一天真的愿望很快便化为泡影。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意思是说自己也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 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1970年春节后到上海郊区劳动改造;1972年8月,妻子萧珊病逝,巴金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历经九死一生而没有死去,所以作者说“倒是我的幸运”。,第三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

11、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整体把握,阅读全文,思考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有什么特点?通过他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根据提示完成表格。,由前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梁启超的形象:,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办事认真、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写作提示: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形象不是抽象地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选取梁任公先生的典型事例,从形貌、表情、声音、动作、气质、讲稿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之所以这般感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有一

12、种直面死亡的勇气。,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作者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换言之,任公先生为什么朗诵的这般感慨?,更因为先生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补充资料: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13、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2、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深入理解 再读第七段,思考以下问题:,桃花扇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讲到桃花扇先生悲从中来?,关于桃花扇,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

14、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桃花扇,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

15、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梁启超逃亡到日本,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16、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为什么讲到桃花扇先生悲从中来?,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先生讲“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笑?,那么,梁先生讲“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笑呢?,笑的是战乱平定,国家安定,梁启超和杜甫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