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3382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辽宁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沈阳二中 20142015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17 届)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审校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说明:1.测试时间:60 分钟 总分:100 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卷 (8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诗经在 2010 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 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 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2、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 壤” 。宗族势力赖以生存主要取决于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 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 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 封闭性B. 分散性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4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 , 这些文

3、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 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5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扬州近郊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 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B. 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C. 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收入除银钱外,还有纸币 D.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 6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 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 “西王母” “山公” “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 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 土地私有制开

4、始确立 B. 鼓励土地买卖 C. 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 禁止开垦荒地 7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 东汉 B. 南朝C. 隋朝 D. 南宋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2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9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 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

5、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 10 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 高。 ”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11右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 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 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12.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 (太 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 代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手工艺的提高

6、和专业市镇兴起 C. 商帮势力崛起 D. 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13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与这一 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 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4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 “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 手工工场兴起 B.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

7、地位 15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 ,表明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 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已经很重视,这说明 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宋代的城市发展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宋朝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A. B. C. D. 16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 (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 ,成为“闽南一大都会” 。这反映了当时月港 A. 对外贸易频繁 B. 民营手工业发达 C. 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社会习俗西化 17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

8、榜下捉婿” 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3A. 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8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 ,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 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 重农抑商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C. 海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 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19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 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2

9、0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 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 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 年至 1763 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 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 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 市场因素 B. 军事因素 C. 技术因素 D. 政治因素 22布罗代尔在15 到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

10、中指出:“由于 15 世 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 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3下图显示了英国 1801 年、1851 年、1901 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连年歉收 B. 海外殖民掠夺 C. 奢侈享乐风尚 D. 工业革命影响24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 天才,更重要的是 18 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力

11、量”包括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圈地运动的开展 机器工厂的出现 海外市场的扩大 A. B. C. D. 25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这样4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通讯工具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26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这段 话最能表明 A. 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 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 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27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

12、世 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 洲。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可以依据的史实是 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的孤立状态 B. 工业革命后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输出加强 D. 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联系 2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 是 A. 19 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 多” B.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 场,必然之势也” C. 1853 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

13、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 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 1850 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 受到限制” 29 “窍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 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 漏 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 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 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 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 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D. 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30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道:“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海军太软弱 B洋务运动没有达到目的 C李鸿章对于练兵感到失望 D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3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3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 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 数量最有可能是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3?10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