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2327936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 体内的量变)。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力学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第四节 药物的代谢第五节 药物的排泄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药物要产生特有的效应,必须在作用部位达到适当浓度。要达到适当 浓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 关,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 、持续时间有很大影响。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 学参数的意义。

2、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 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的脂质 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的特点,故只 有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 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性质 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被动转运(下山转运)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2)不耗能分类: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 单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 过细胞膜。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 运。影响因素:膜两侧浓侧浓 度差:药药物在脂 质质膜的一

3、侧浓侧浓 度越高,扩扩散速度越快 ,当膜两侧浓侧浓 度相同时时,扩扩散即停止 。 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用油 水分配系数表示,分配系数越大,药物 扩散就越快。注:油水分配系数是指当药物在油相 ( 非水相) 和水相达平衡时,药物在非水 相中的浓度和在水相中的浓度之比。 药物的解离度 :非解离型药物因其脂 溶性大,才能溶入脂质膜中,易于通过 生物膜 。药物的pK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及所 在环境的pH。决定药物的解离度。pH 对弱酸或弱碱类药物的影响,可用数学 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对弱酸性药物:10pH-pKa =解离型/非解离型 10pH-pKa =A-/HA对弱碱性药物:10pKa-pH

4、=解离型药/非解离型 10pKa-pH =BH+/B2、滤过扩散(膜孔或水溶扩散):指直 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质如尿素、水、 乙醇等,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 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 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 ;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 吸收少,排泄多。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明显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故又称载体 转运,不耗能。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 K+、Ca2+等)的吸收,其转运的速度比脂溶扩散 要快。特点:需要载体

5、参与,故有饱和限速及竞 争抑制。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2)耗能(3)需要载体(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方式影响药物的排泄较大,与药 物的吸收关系不大。如青霉素从肾小管的主动 排泌等都属于这种转运类型。与丙磺舒合用时 ,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极少数药物还可通过膜动转运方式转运,如胞饮和胞吐。三、膜动转运受体介导入胞则是通过被转运物质与膜 受体特异结合,二者一同凹入细胞内, 再分离,细胞膜与受体均可以重复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入胞的物质很多,包括 胰岛素及一些多肽类激素、内皮生长因 子、神经生长因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 、结合了铁离子的

6、运铁蛋白、结合了维 生素的运输蛋白质、抗体及一些细菌等 。它与一般的入胞比较,速度快,特异 性高。 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 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 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 第二节第二节 吸收吸收常用的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影响因素:(一)药物方面1. 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 离度、分子量等。一、口服给药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 、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 剂吸收的快。 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 定性等。如胶囊剂由于在制剂中很少 压制,崩解和溶出的问题比片剂小 ,因此吸收较好;加上胶囊剂不仅 外形美观,还可掩盖苦、臭味,保 持药物的稳定性

7、不受光、热、潮气 和空气的影响。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5. 吸收环境(胃肠肠方面):蠕动动功能;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 ,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 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 三、舌下给药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 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 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 肾上腺素。二、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 收不如口服。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 化道的刺激性。因可经痔上静脉 通路进入门静脉 到达肝脏。四、注射给药特点是吸收迅速、完

8、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 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 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 泮、地高辛、苯妥英钠)。五、吸入给药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经呼吸道直接由肺泡表面 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 ,如吸入麻醉药(乙醚)等。 六、经皮吸收仅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 酯类。皮肤单薄部位(耳后、胸前区、 臂内侧等)或有炎症病理改变的皮肤, 经皮吸收增加。药物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制成贴 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 或全身疗效。 第三

9、节第三节 分布分布定义:指吸收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 组织器官的过程。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 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 脏)的速度。药物 + 蛋白质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差异性。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 血液中 。 可逆性。 饱和性及竞争性。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 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当 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 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 反应增强;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 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 增加,出现药

10、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如 同时口服抗凝药双香豆素及解热镇痛药保 泰松时,前者可被后者置换。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 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 物作用增强和中毒。研究此规律,预测药物作用、毒性 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对调整剂量、合理 用药意义重大。二、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 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 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为再分布。三、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某些药物对特殊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如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钙主要沉积在骨骼中 ,汞,砷,锑等重金属在肝肾中分布较多。 分布多的地方不一定是发挥疗效的靶部

11、位。四、体液的pH和药物pKa药物pKa和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布重要 因素,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pH=7) 浓度较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pH=7.4)液 浓度较高。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进行解 毒。 口服碳酸氢钠可碱化血浆和尿液,既可促进 巴比妥类酸性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转运,也 可使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加速药物随尿液 排出,这是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措施之 一。五、细胞膜屏障 1.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 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 、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磺胺嘧 啶(SD)易通过 。

12、脑组织毛细血管壁的结构2.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 不同。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 质及绒毛表面的细胞层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 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第四节第四节 代谢(生物转化)代谢(生物转化)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第一步: 药物氧化、还原、水解代谢产物第二步:药物或代谢物结合(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 (活性消失或降低、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代谢的结果:1、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软药)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 现象) 2、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前药)活化:药物

13、经转化后,由无活性或 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药物 ,称为活化。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 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 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 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特点: 选择性低。能同时催化数百种脂溶 性药物的转化。 变异性大。易受遗传、年龄、疾病 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 差异。 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增强或减弱现象。遗传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决 定了某些肝药酶

14、的种类、含量和活性,从 而影响了药物代谢的种类和速率, 是造成 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大约1500人中有1人血中假性胆碱酯酶活性 低,此酶能灭活琥珀胆碱(肌肉松弛剂),虽 然该酶缺乏不常见,但所引起的后果很严 重。若琥珀胆碱不能有效地灭活,会导致 肌肉麻痹甚至累及呼吸肌,这时就可能需 要人工呼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或简称G6PD, 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红细胞中保护细胞免受 毒物影响。大约10%的男性黑人和少量女 性黑人G6PD缺乏,治疗疟疾的药物,如 氯喹(chloroquine)、扑疟喹啉 (pamaquine)、伯氨喹啉(primaquine)及 阿司匹林、丙磺舒(probencid)和维生

15、素K 可以破坏G6PD缺乏患者的血细胞,引起 溶血性贫血。年龄:肝药酶的活性与含量在新生 儿期较低,药物的代谢较慢,半衰 期延长,稳态血药浓度升高,出生 数周后,药物的转化速率逐渐增快 ,至儿童期代谢最快,且高于成人 。至老年,肝药酶活力减低,药物 代谢再度减慢。疾病:肝脏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较大且较为复杂,一方面肝细胞的 损害降低了肝药酶的含量与活性, 造成器官对药物代谢的能力降低; 另一方面,肝病使血中白蛋白的含 量降低,血中的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经肝脏代谢的游离药物相应增加 ,肾脏功能低下时,药物在体内的 转化速度和途径也可发生改变。三、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CYP450选择性低、变异

16、性大、易受 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 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可 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药酶抑制药:凡能够减弱药酶活 性的药物(氯霉素、对氨基水杨酸 、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 可产生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 。第五节第五节 排泄排泄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 也可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一、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 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 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 非解离型的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