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247635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2013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1、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时代 2、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歌 3、深刻理解归去来兮辞及 其中包含的陶渊明的思想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时代东晋魏晋风流魏晋名士魏晋风流魏晋风流魏晋风流/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所追求 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 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 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 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 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 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 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鲁迅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

2、名士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 玚chng、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 戎、阮咸 【酒、药】 “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 王导、谢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羲之 陶渊明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先生”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 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 ,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 逸都做过太守。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 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是中国

3、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课本P28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而已。天下有道则见xin,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孟子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堂前。暧暧(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 种豆南山下,

4、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 归园田居其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其五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一你能想出什么关键词 有关来形容陶渊明?素材运用之陶渊明 高考作文运用片段一高考作文运用片段一 话题:孤独话题:孤独 只有与世浮沉的人总在享受热闹;一切 远离世俗的人,必然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孤独 。然而,孤独的人并不总是悲伤的和可耻的 。孤独有时候是无法比拟的诗意,是难以超 越的高洁。 当

5、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 令归隐田园,当他一个人在南山种豆,在清 冷的月色下荷锄而归,月光把他的影子拖得 很长很长时,当他一边赏玩自己采来的菊花 一边饮酒赋诗时,他是孤独的,却也是美丽 的,那是一种独特的风流! 高考作文运用片段二高考作文运用片段二 话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话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高官厚禄历来为古之文人一生的追求, 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也曾十年寒窗,进德修业 ,入乎官场之中,正基于它的“入”,让他看 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又选择了“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宠辱不惊,闲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 舒”,这也正是开一代诗风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的真实

6、写照。若无“入”,陶渊明又何来恬淡 的心境;若无“出”,又怎会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细细回味,陶渊明恰 似一条虹,该入则入,该出则出,他摒弃外在 的浮华,始终如一。 高考作文运用片段三高考作文运用片段三 话题:心灵的选择话题:心灵的选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明如陶潜, 几首诗便树立起隐士的风范。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表 现的是一份风骨。可这风骨的背后便牵挂着一份巨大 的酸涩和无奈。他的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可是,它 真的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穷”与“达”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渊明 选择的真正因素。 官场上既然难展飞鸿之志,那么就选择远离尘 世喧

7、嚣,专心种几枝菊花,随意欣赏一片山月吧!陶 渊明隐士风范是在失败的土壤中植种,在无奈的荆棘 中开辟。其实陶渊明静坐草庐,手挥无弦,这一切建 立的基础是一条路为官之路的断绝。假若这条路 微光时显,前途隐约光明,那么蒲团上构筑桃源盛景 的陶先生是否还会安然静坐呢?高考作文运用片段四高考作文运用片段四 话题:生活的辩证法话题:生活的辩证法即使是最负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 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一贯恬淡清静,也有他刚 猛坚持的一面。他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就 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不光人类是这样,世 界万物皆如此。正所谓“生活充满着辩证法 ”。 一味恬退隐忍,与世无争,

8、与一味执着功名 、急躁冒进一样,都不是中庸之道,都不符 合生活的辩证法。 菊花人生 2005高考满分作文(湖北卷)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 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 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 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 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 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 ,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 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 ,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

9、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 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 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 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 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 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 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 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在内心 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 生。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 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 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

10、怀。或许 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 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 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 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 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 、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 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 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 。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 些,相对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 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 ,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

11、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 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 ”世的人生。 放荡形骸地大醉了一场。一觉醒来,东方既白,丝丝晨风从窗 户的隙缝中,一点一点地漫延过来,甜甜的,酥酥的,沁人心脾, 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通体清爽的感觉。这样的状态下,眼前便有朦朦 胧胧的情景幻化出来,竟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意境。 宽袍大袖的陶公,飘飘逸逸地站在小船上,也是在这样的晨 曦微风中,逃脱了污浊的官场,奔向温馨的家居。这时的他,实实 在在地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他的神态是幸福的,轻松的,安祥的,超脱的,自由的。因 为在这时,他的心灵终于和他的肉体统一了,他不再受“以心为形

12、 役”的折磨了。其实他也知道,县令在老百姓的眼里,无论如何也 不能算是小官。他也知道,那五斗的小米对他那样一个破落的家庭 来说,该是多么重要。他也知道,归田园之后,等待他的,将是多 么沉重的一副生活的重担。他的心里更是十分清楚,在世人的眼睛 里,他将是一个何等样的大傻瓜。总之,他有着千万条的理由,不 该如此意气用事,弃官而归的。 但只要有一条理由,就足以使他义无反顾地作出这样的选择了 ,那就是自由心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意志的自由,精神的自 由。 而他唯一感到遗憾的竟然是,此后他的酒瘾,可能不 会得到充分的满足了。他太喜欢喝酒了,因为酒会减轻那 黑暗的时代给他心灵带来的重压,因为酒能使他的诗思神

13、 飞,能把他带到另一个桃花源式的人类乐园中去。不过, 他依然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幸福的人。 这便是陶渊明,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 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活得率真,活得实在 ,活得个性,活得潇洒,无愧于做了一回天地之间那一个 大大的人。有人说他是古今第一个活得最真的人,这论断 ,我曾不明白,而今在这样一个东方既白、醉意朦胧的时 刻,我终于明白了。 迷朦中,我觉得陶渊明在向我走来,他那晨风中飘飘 的白衣,在我的眼前渐渐地幻化成了一面镜子,照着自己 的时候,我感到一种人格的力量在我的心中升腾。 因崇拜仰慕,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我的心里感到从未 有过的充实和温暖。 这时,天已大亮,阳光从未有过的明媚,新的一天的 生活又要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