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2190678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蜂 悯农 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 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理念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

2、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目标1. 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2. 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 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4. 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 7个生子。教学重点、难点1. 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诗,大家订

3、正,相互欣赏。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日炎炎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1. 了解诗题和作者。2. 抓重点词,明诗意。3. 透佳句,悟情感。4. 想象画面,朗读品悟。(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

4、写作背景。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3. 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重点词:无限、占、尽、甜。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5.小结。四.想象画面,悟诗情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诵诗,悟诗。(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3)配乐诵读。(

5、4)练习背诵。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4.指导朗读、背诵。5.小结。第 2 课时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1. 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2. 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3. 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二.积累内化1.认字写字。(1)认读 2 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三.拓展延伸1.课内阅读拓展。(1)自由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 26 课避难的翅膀一文。思考:对于麻雀提出到翅膀下取暖的要求,鸽子的态度开始怎样,后来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2)读后交流2.课外阅读拓展。(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