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调研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218758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考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中考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中考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中考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中考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中考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考调研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中考调研报告历史中考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历史中考调研报告,欢迎查看!摘 要:江苏省南通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的试点地区。历史学科的中考改革是南通市中考改革的缩影,虽然从列为中考科目至今只有六年,有争议、有缺憾,但渐趋成熟。中考还将继续,课改也将继续,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让历史中考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关键词: 历史学科 中考 课改中考是初中阶段的统一学业考试,也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考试。XX 年 12

2、 月,南通市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的试点地区。XX 年 4 月 27 日南通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考改革减轻学生负担通过了专家论证。中考改革的成效如何?今后如何更好地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历史中考在南通市中考改革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笔者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普通历史教师,试图从中考一线的视角,回顾六年来的历史中考进程,反思其中的喜忧得失,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自 XX 年始,南通地区将历史学科列为中考科目,XX 年正是人教版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即新课程)使用的第三年(即满一届

3、) 。六年来,历史学科跟随着课程改革的节拍,经受了对历史中考的各种质疑和考验,中考与课改共同成长。一、历史中考稳中求进从历史学科参加中考开始,中考试卷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和调整。1.考试理念和形式基本不变。本着“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同时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基本理念,坚持“依据课标、紧扣教材、贴近生活、重视能力、控制难度”的基本原则,采取闭卷方式,与政治合卷,各 50 分,共 100 分钟。2.试卷结构和题型稳中有变。以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为基本题型,XX 年和 XX 年采取“20+3”的结构(即 20 道选择题共

4、 20 分,3 道非选择题共 30 分) ,从 XX 年到 XX 年一直保持“15+2”的结构(即 15 道选择题共 30 分,2 道综合题共20 分) 。卷面设计由重图文并茂,渐趋朴实无华,到 XX 年能不用图形的就尽量不用。3.考查范围小稳大变。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每年都调整考试篇目,调整中外比例、古代与近现代史比例、政治史与经济文化史的比例。除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和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每年列为考试篇目外,XX年选取八、九年级近现代史共 16 个单元,XX 年将经济和文化列入考查范畴,并开始强化地方史意识,XX 年开始增加了中外古代史的内容,学科的整体性渐趋合理完整。

5、4.难度系数渐趋合理。XX 年试卷难度较低,实现了中考改革的平稳过渡。XX年难度跨度较大,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XX 年矫枉过正,以基本常识为主,能力提升不够,总体偏简单,学生反映“即使不学历史,也能知道许多答案” 。XX 年和 XX 年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综合性,注意中外历史有机结合,在试题材料上求新求异,运用课外材料。XX 年能紧扣课标,注重挖掘教材,试卷基本稳定,难度适宜。5.阅卷逐步合理公正。从 XX 年开始实行上阅卷。二、历史中考催生教育改革新现象随着历史列为中考科目,从学校到课堂、从教师到学生,历史学科的教学氛围都悄然发生了变化。1.促进了规范办学,教师队伍逐步完善。XX 年以前,多

6、数乡镇学校不能正常开设历史课。以如东县为例,多数学校没有或缺少专业的历史教师,即使有专业历史教师也学非所用,有的已转教语文、英语等其他科目,历史课 8090%由语文、音乐等教师代课,历史课时间经常被主科占用,即使上课也以读书为主。XX 年历史正式列为中考科目后,各学校都渐渐正常开设历史课,历史专业教师逐步回归专业,历史教师队伍也逐渐扩大。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各级多途径地加强教师培训:在市学科基地的基础上,县内设立学科基地;各县加强暑期集中培训;各校加强备课组、教研组建设,实行集体备课;有些实力较弱的学校主动寻求校际合作交流。2.推动了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不断加强。中考是初中教学的风向标,

7、对平时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导向和指导作用。XX 年以前,初中历史的中考研究和课堂研究几乎空白。XX 年以后,初中历史以起点低、风险小等优势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块重要试验田,研究氛围日益浓厚,主要表现在:(1)注重课标研究,树立了目标意识。课堂的随意现象有所好转,能正确认识初中历史的基础性,准确定位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点难点,关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特质。(2)注重过程研究,强化了生本意识。传统的划书背书、 “满堂灌”现象渐渐好转,注意先学后教,探讨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我校为例,基本形成了协进课堂模式:前置学习生本互动,了解基本知识;协作学习生生互动,合作讨论,生师互动,梳理归纳

8、;巩固提升生本互动,练习巩固,当堂消化。(3)注重中考研究,增强了高效意识。历史成为中考科目后,强烈的责任感,使历史老师开始研究中考要求,追求课堂高效。他们研究中考题型,提高出卷能力;研究中考要求,将中考理念渗透在平时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XX 年第 43 题以大国崛起为主题,大大启发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关心热点问题,强化专题意识。XX 年和 XX 年对张謇的考查、XX 年对南通对外开放的考查、XX年对红十四军的考查,都促使教师们关注和研究地方史。三、冷静审视历史中考中的缺憾 研究中考反思教学,是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六年的历史中考推动了高效教学研究蒸蒸日上的同时,也使中考本身成为人们

9、关注和争议的焦点。1.信息公开不及时。一是不能及时公布考试范围。一般到三月中旬左右才公布考试范围,虽然这样做的主观动机是防止有些学校不规范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但客观上影响了正常的复习计划,不能及时、科学、合理地整合专题教学。二是不能及时公开试卷。无论是络还是纸质的历史中考试卷,都极度保密,直到暑期过去,基层教师中也只有少数人能看到纸质试卷。虽然这样能保证试卷保密,但客观上错过了试卷的最佳敏感时间,不利于教师及时分析和反思教学研究。2.考试范围不固定。在南通市所有中考科目中,只有历史学科每年都划定考试范围且每年都有变化,虽然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增加出题的角度和新意,对于部分不规范教

10、学学校来说,既给他们缓冲和调整适应的过程,又有利于抑制不规范现象的继续和漫延,但是,客观上来说,这种取舍本身就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人为取舍也破坏了历史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影响了中考研究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在某种层面上还变相地刺激了应试教育,滋生出了新的投机取巧的应试现象,例如:有些学校由老师兼教政史学科,在历史范围不确定时就突击学习政治,待历史范围定下来后,考什么就教什么。3.一线教师不能参与出卷。由于客观上初中历史教师的缺乏,使各学校都将最具实力的教师安排在毕业班教学,因此,由于规避原则,这些最了解初三学情也最需要参与中考研究的教师却不能参加出卷,只能聘请教研员或部分高中教师参加,有时难免

11、难以准确把握难度,甚至设问的思路和答案与初中教学要求有所偏离。比较突出的是 XX 年第 43(1) “1927 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 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使革命两次处于危急关头。请用史实分别说明共产党是怎样领导革命转危为安的?各对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其参考答案中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超出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1935 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取得了长征和民主革命的胜利。 ”与初中教材不完全吻合。4.试卷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首先非选择题的材料运用不够充分,假问答真填空、假探究

12、真死记的现象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是 XX 年第 41题(1)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对国际工人运动最大的贡献是什么?(2)据材料二,写出领导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谁?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作用?(3)毛泽东和朱德会师的地点在哪里?会师后改编的军队正式名称是什么?原题中所给材料基本不需要使用,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回答。其次,在课外材料的选择上,有时隐含地区不公现象。例如:XX 年第 32 题选取了江海红十四军的材料,虽然注明:红十四军活动区域主要在通海如泰地区(指当时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泰县、靖江、东台等八县,包括今海安、如东) ,但实际上只有如皋地区的考生对此较为熟悉。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

13、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和日本的历史考试,令人三思。美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日本:日本跟 100 年打一次仗,19 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 ,20 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 ,21 世纪如果日本跟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对此内容,式的常见考试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是哪一年死的?最远打到哪里?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由此可见:人家考的是能力,而我们考的是知识。纵观

14、国内其他地区的中考,我国有许多地区的历史中考都比南通起步早,也比较成熟,总的来说:基本原则都是紧扣课标,难度系数都在,主要题型都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稍有不同的是:考试方式有两种,即开卷(如南京、重庆)和闭卷,也有采取政史合卷的方式(如常州市) ,总分 50 或 60 或 100 分,考试范围基本包括初中六本教材,不再人为取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五、历史中考改革的未来展望从历史列为中考科目开始,就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认为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与减负的要求相悖。客观地说,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假论,难道考试就是负担吗?难道历史不考了,就是减负和素质教育吗?其次,这种观

15、点的产生,是缘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误解,误以为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没有能力要求和思维含量,忽视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特质对国民素质教育的作用。XX 年春节晚会小品荆轲刺秦王刺痛了现实中的历史现状,人引以为自豪的悠久历史成为少数人随意揉捏的面团:在旅游景点,没有历史创造历史,有点历史就放大历史,以谋取经济效益;在影视媒体中,通俗历史、娱乐历史随意“包装”历史,以吸引大众眼球。真正的系统的历史却在初中阶段就被应试教育逼在遗忘的角落而无立足之地,在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沦为副科、小科目。从小处说,其最直接的后果首先在高中阶段显现出来,高中教师呼吁学生的历史基础几乎为零

16、;从大处说,可以预见的后果就是人真有一天不了解自己的历史。试问当日本在历史教科书和 daoyu 问题上肆意妄为的今天,还有多少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不了解 daoyu 问题的由来?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普及历史知识、改善中学历史教学的境况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当前特色的教育体制下,当务之急不是痛骂或取消考试,而是乘胜改善、趋利避害,进一步改进考试的理念和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中考的导向作用,借中考改革促课堂改革,让中考与课改共辉煌。1.降低试题难度,体现学科的基础性。严格遵循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检验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淡化机械记忆,体现学科的思维性。避免填空等纯粹的死记硬背的题型,充分挖掘教材,着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能力。3.强化主干知识,体现学科的整体性。不要人为地取舍范围,不要人为割断历史脉络,站在整体的角度设计问题,检验学生的专题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关注历史特色,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历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