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38404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朱煜善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可以概括四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精神(二)“天人合一”精神(三)“刚健有为”精神(四)“贵和尚中”精神二、“以人为本”精神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孔子:“务民之务,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治,本乱则国危。”朱熹:“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中华传统华传统 文化学习习型组织组织孔子历历来主张张“重民、富民、教民”。“以人为为本”体现现了中国传统传统 文化是一种伦伦理本位的文化。“三纲经纲经 ”明

2、明德、新民、业业于天下;“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诚意、修身、齐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道德实实践为为第一要义义。“五项项修炼炼”、“六大特征”以至“学习习力的提升”、“创创新力的增强”和建立三个“组织组织学习习系统统”无不都围绕围绕以人为为根本,实现实现 人的“心灵变变革”。三、“天人合一”精神此四字虽为宋代张载提出,但这一思想可上溯到先秦。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庄子:“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扰乱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本性,自然的变化发展就无法顺利进行了。)荀子:“明于天

3、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中华传统华传统 文化学习习型组织组织“天人合一”强调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一致,主张张人不能违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界万物能生长发长发 展,也可更符合人类类的需要。自然界也不是超越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割人类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认识 ,为为我所用的客观观对对象。“天人合一”承认认和肯定人与自然、主观观世界与客观观世界、思维规维规 律与自然规规律有其近似性、统统一性。反对对把人类类社会与自然界对对立、割裂开来。强调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际际关系的和谐谐。“系统统思考”要求我们们整体地、全局地、本质质地、动态动态

4、 地、辩证辩证 地看问题问题 ,用生态态学的观观点审视组织审视组织 的成长长、发发展和衰落、消亡。03年6月芬兰兰国际论坛际论坛 上强调调:学习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为促进进人与人之间间、人与环环境之间间的和谐谐关系,不断创创造新的生机”。这这正是中华华2000多年前的“天人合一”精神。四、“刚健有为”精神易传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三军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荀子:“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改其利,重死而持 义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抗击非典 中以身殉职的65名共产党员,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精神 的真实写照。

5、中华传统华传统 文化学习习型组织组织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时,故称为为健。健含有主动动性、能动动性和刚刚强不屈主义义。贤贤人仿效天,故自强不息。排除万难难、不怕牺牺牲、不屈不挠挠,为为正义义事业业一往无前。不断自我超越,突破极限,为实现为实现 人生价值值而奋奋斗。微软软公司的约约翰伍德为实为实现现“数字地球”的梦想作出了榜样样。生命时间时间 信仰五、“贵和尚中”精神意即“注重和谐、崇尚中道”。这里的“和”,一为和谐,二为和而不同,三为兼容并包。老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只有懂了“和”的道理,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运行的规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君子崇尚道义,即意见不同,也能和谐成事,而小人意见虽苟同,但出于一己之利,却难以合作成事。)易传象辞下“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 途。”(倡导不同思想与文化的交融渗透,多样统一。此谓兼 容并包之“和”。)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谓“皆中节”就是保持“中”道,“中”即为“度”,恰如 其分,恰到好处,合乎客观规律,达到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故中即为和。 )中华传统华传统 文化学习习型组织组织和谐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保持中道,掌握“度”,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处,合 乎客观规观规 律,达到人与 人之间间,人与社会之间间 ,人与天道之间间的和谐谐 。“深度汇谈汇谈 ”沟通无限换换位思考低位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