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93835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住区理论与方法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 的相关理论n一、住宅区结构形态变迁邻里单位理论的生产和发展城市住宅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区的 结构与城市结构密切相关 近、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的发展和变迁中,住宅区 结构形态和城市结构(空间结构、 社会生产、生 活方式)的关系均是研究的重点。n功能结构形态n(一)时代的变迁与传统街坊的问题n1、工业革命对城市结构的影响:积极作用副作用1784年(1769年)James Watt蒸气机机械力代替人力工业革命的开始1807年:富尔顿汽轮船1825年:史蒂芬火车发明1885年:内燃机、汽车, 工业在城市集中的可能, 工业靠近劳动力资源地和消费地n拥挤和污染工业革命

2、的副作用城市剧烈膨胀城市功能布局混乱居住条件的恶化过度剥削西欧社会动荡 社会的改良与居住环境的解善英国:1877年,公共卫生法。住宅建设规章(By-Low Housing)美国:1875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之后,区划法霍华德田园城市中的居组单位:5000人,区 内含商店、学校、教堂、大片绿化、中心感n2、汽车交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城市街坊尺度小 城市路网密集 交叉口多 堵塞,污染和车祸n扩大道路间距,解善城市结构n3、居住条件改善与传统街坊的矛盾传统街坊面积小,人口少A、对城市交通发展不利B、汽车对住区活动的严重干扰,上学、购物等日 常活动穿越城市道路,设置公共设施、

3、绿地困难D、路网密,地下管网过密,建设经济性差n(二)佩里(Parry)和邻里单位( Neighbor hood unit) 现代居住区规 划理论的开端n1、20年代,美国,纽约地区规划,佩里针对街坊 存在的问题提出邻里单位5项原则1)作为城市生活区单元,城市交通道路应从四 周边沿通过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采用尽端式,保证区内安 全、安静3)以小学(elementary school)控制邻里人口规 模(一般为五千人左右)小学布置在邻里中心4)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1/2英里( 800m),邻里的居住密度每英亩10户(25 户/ha),用地面积约160英亩(40ha) 5)邻里内设置商店、教堂、

4、图书馆、绿地与 公共活动中心,便居住者日常生活在邻里 内解决。n2.邻里的特点:n与城市暄闹分隔、接近自然。n内向活动n社会组织社区认识n(三)施泰因(stein)与雷德栅体系30年代后,美国私人小汽车大幅增长施泰因提出 在邻里单位内建立人车分离的道路体系1933年新泽西雷德栅新城设计采用了这种体系。 特点:a、步行道体系将住宅后门与公共绿地结合, 与车道分离B、车行道分级设计,尽端式支路服务住宅组n邻里单位理论与雷德栅体系对欧美各国产生了很 大影响,II战后被广为采用。英.霍尔评价:邻里 单位不仅是一种实用设计的概念,而且成为一种 深思熟虑的社会工程,它将帮助居民对所在社区 和地方产生一种乡

5、土观念。n(四)居住小区n战后各国急需解决房荒问题,需要大规模,高速度进行 住房建设n大规模的工业化施工住宅成为现实n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完善的设施n大城市中土地日趋紧张n n扩大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居住密度居住小区n苏联:小区n英国:新村n美国:提高邻里密度n日本:近邻住区n(五)居住区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向郊区曼延城市交通量增大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n高效、高服务水平住区的需要n提高行车速度扩大城市干道间距的需要n更大地域范围组织住区生活的需要n欧、美、苏在大城市研究规划面积为100ha左右的大型住 区居住区 特点:n1)居住区四周为城市干道或快速路间距1-1.5kmn2)用

6、地100ha左右,(大的甚至150-200ha,人口3-6万人)n3)有齐全、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商业、文化等)n4)由多个小区或邻里组织起来,结构层次:两级、三级二、住区环境行为的主要相关理论 和相关研究n(一)、行为动机-需求理论 1、马斯洛(A.Maslow)-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归属感 安全需要 基本生理需要n2、道萨迪亚斯(C.A.Doxadias)-人类对聚居地的 基本需要:n1). 安全n2). 选择性与多样性n3). 满足需要的要素:最佳、高效地满足需要n(二)、场所结构理论n1、舒尔茨-场所层次理论n五种空间六种空间层次n六种空间层次1). 器皿尺

7、度2). 家具尺度3). 住房尺度4). 城市尺度5). 景观尺度6). 地理尺度n2、第十小组 凡艾克(F. Eyck)-生长理论和场所结构n1). 新事物(包括社区)应是从旧的机体中生长出来的n2). 人的活动与场所结构:n 住宅 街道 社区 城市n(三)、领域性理论n领域:生物(包括人类)管辖和控制的可保证其生 存和安全的空间范围。n1、私密性和领域感的相关研究:1).奥托曼(I. Altman)“最佳私密性”:2). 空间密度和拥挤感:3). 社会性与私密性:个体(自我)的人社会的人n2、美.纽曼(O. Neman)“可防卫空间”:n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n(四)、住

8、区社会交往满足尊重、归属和安全的需求归属和认同感n社会交往的基础:缘:血缘 共同利益地缘 共同关系业缘 共同爱好趣缘 共同活动机缘n三、社区理论和相关研究n(一)、社区(Gemeinschaft Community)n1、德: 腾尼斯(Ferdinan Tonnies)-社区和社会 (1887)社区(Gemeinschaft)是指前工业社会中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 口通过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利益共同体。(礼俗社会或有机团结体)n2、美 C.P. 罗密斯(1933)n将德文Gemeinschaft解述为Community: 含有公社、团体、共同体及 交往的意义n3、费孝

9、通:乡土中国(1933)n将“有机社群”与“地域”结合成中文 “社区”n“乡土中国”的社会模式: 血缘 地缘 业缘n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n腾尼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相对独立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感n(三)、社区规划和社区组织的相关研究n1、建构社区的基本原则1). 特定的地域2). 共同生活的居民3). 相对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活设施4). 建立互赖与分工的社区组织管理系统5). 共同文化的及社会体系6). 增强地区的从属感n2、亚历山大(美C. Alexander)的社区规划模型 建筑模式语言1). 城市结构:2). 城市组织模式:3). 联系网络:4). 地方

10、中心:5). 围绕中心的住宅组团:6). 工作社区: 7). 区内交通网络:8). 交往活动场所:9).工作小组: 10).休闲场所:四、住宅区结构规划探索的新方向n1.面临问题n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n城市高速膨胀和向郊区无序蔓延第二产业郊区居住区功能居住单纯化私人汽车增长快速交通发展 “适居的住区,不适居的城市”n2.住宅区规划探索的新方向na.强化社区:(Community):社区认知社区活力生活气息的感受群体交往n“新都市主义社区”nb.生态化思想:亲自然节能生态技术应用高效应用资源和时间nc.综合化社区思想:n就业,服务与居住一体化结合n综合体n综合区n未来城市n英Mike Jenks:紧缩城市n美Richard Register:生态城市伯克利n美:简雅各布斯:美C. Alexander:城市非 树形,模式语言“新都市主义社区” 新社区和新城市杨德昭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