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93716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运动与健康幻灯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老师 袁春平运动解剖学运动与健康主讲老师 袁春平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 概念: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 条件反射性变化。 现象:神经系统兴奋,物质代谢水平加强,心率,呼吸 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体温升高等。 原因:自然性条件反射。运动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准备状态:N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惰性的所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缩短。赛前状态 起赛热症:N系统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 张,寝食不安,运动能力下降。起赛冷淡:N系统产生超限抑制,对比赛冷漠,浑身无力,不能发挥正常的能力。调整赛前状态: 克服心理负担,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 用准备活动调整赛前状态 通过按摩等方

2、法 转移注意力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前 ,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的兴奋性。 增加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 使体温升高。 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防止意外伤害。 增加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二)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 准备活动的时间:10-30分钟 准备活动的强度:为45%Vo2max,心率100120次/分。总之,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 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时的间隔一般不超过 15min,在一般

3、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三)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的方式:包括一般和专门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 (一)概念:人体在体育运动中工作能力在运动开始 后逐渐提高而达到最高水平的过程。物理 维持静止状态的能力。 (二)原因:惰性 反射时生理 内脏器官惰性大。(三)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 、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当时的机 能状况等因素。二、“极点”和“第二次呼吸”1.极点及其生理机制概念:在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运动中, 人体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 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 ,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观感觉。主要是内脏活动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

4、使氧供应不足,大量乳酸堆积使血液的PH向酸性方向发展。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也引起了呼吸、循环的紊乱,破坏了运动动力定型。原因:概念:极点产生之后,依靠意志力继续运动减慢运动速度,调整呼吸,这种不适应的感觉逐渐减弱或消失,动作重新变得轻快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平稳。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原因:植物性器官的惰性被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同时运动速度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这样机体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运动动力定型又得到了恢复。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气候等因素有关。例如中长跑项目运动者极

5、点反应明显。三、稳定状态人体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一)真稳定状态:VO2 能满足需氧量的需要。此时依靠有氧代谢供能,很少产生乳酸与负氧债。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可很好的提高心肺功能。人体在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时,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的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会产生乳酸与负下氧债,而破坏内环境的稳态。能有效的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二)假稳定状态:疲劳与恢复一、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 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一)运动性

6、疲劳产生的机制1.“衰竭学说” 认为疲劳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2.“堵塞学说” 认为疲劳的原因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如乳酸。H+浓度增加,PH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抑制PFK活性与糖酵解,ATP合成速度减慢;以及肌浆中的钙浓度下降,肌肉收缩力减弱。3.“内环境失调学说”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渗透压改变。4.“保护性抑制学说”无论是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还是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都会使大脑皮质消耗大量的神经机能贮备力,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消耗,而产生了抑制。5.“突变理论”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的三维空间关系,用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来解释。6.“自由基学说”指在

7、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泼的代谢产物,如氧自由基等,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二)判断疲劳的方法1.肌力测定:背力与握力;呼吸肌耐力没;2.神经系统功能测定:膝跳反射阈值;反应时;血压体位反射。3.感觉功能测定: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4.生物电测定:心电;脑电;肌电。5.主观感觉判断(RPE)二、恢复过程 恢复: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恢复 到运动前状态的过程。 (一)能源物质恢复的规律: 1.恢复的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中的恢复,以消耗占优势,运动中; 第二阶段:恢复阶段,恢复占优势,运动后; 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超量恢复的规律: 恢复的程度与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如图2.机体能量储备的恢复 磷酸原的恢复 非常快 2030s内合成一半,23分钟完全恢复。 肌糖原的恢复 糖酵解供能消耗,15分钟可出现超量恢复;有氧供能恢复则在46小时出现超量恢复。 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运动后几秒钟可出现超量恢复 HL的消除 CO2、H2O;转化为糖;转化为蛋白质;从尿中、汗中排出。(二)促进恢复的措施 活动性休息 更换肌肉练习作为手段 整理活动 运动结束后所做的旨在加速身体恢复的轻松的练习。 睡眠 其他方法 如物理方法、营养物质补充、药物手段、心理学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