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79361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浅析“国学传统的东西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在岁末之际,两位名家关于“国学问题”正面交锋而且观点相反的讨论,在国学界乃至学术界十分罕见。若能深入地良性地探讨,定能促进国学研究的推进,成为一件学术盛事。这两篇文章,前文针对后文提出反对,偏向于文化角度;后文针对时下国学热提出质疑,倾向于历史方法。但两篇文章有个明显的交汇点就是如何认定“国学传统的东西”:两篇文章提到的“二三十年代”以及“五四以来”正好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正好是那时国学研究的重点。遗憾的是两位先生的文章课题较大,如立场、态度、质疑,而对于“国学传统”并没有具体内容,致使讨论基础

2、薄弱,立论说理空泛。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文化史和现代历史学有两大重要文献:胡适撰写的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和傅斯年撰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 。胡适主张用新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国学:“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 、 “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傅斯年主张“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现在根据这个研究国学的方法和意识,认真整理一下相关的史料。以期回答两位先生提到的“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么?也可供更多的国学研究者作为基础文史资料参考。其实,五四以后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解释,代表是陈寅恪先生在 1929 年的总

3、结性论述:“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 Idea 者” ,他在 1931 年清华大学 20 周年纪念时,指出在国文教学时“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 , “此重公案,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 。具体说来是:建国之肇,立法为先。南京国民政府首任司法院长、耶鲁大学民法学博士王宠惠在 1929 年提出“自司法院独立以来,司法独立之真精神,甚为一般民众所注意” , “而其总因,则实由于军阀专横,对于司法事务,或漫不加意,视为具文;或恶其害己,时加蹂躏” , “顾念责任所在不能不确定司法改良之方针” 。之后,他又主持指定第一部

4、刑法,使文化精神在法制范畴有了实践。文化的功能进一步拓展,由关注“精神文明”转变为引领社会风气,重视感化教育。1933 年丁文江针对日本侵略国民的社会觉悟问题,提出了“养成近代国民的人格和态度,学会最低限度的专门技能,然后可以使他们的一点爱国心成为结晶品,发生出有效能的行为” 。在抗战期间,文化的视角更深入到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如萧公权在 1947 年, 大学生的抱负中说“当时学风颓弊,大可忧虑” , “腐化与恶化 ,腐化的青年人沉湎于社交、娱乐。恶化的青年人投身于妨碍学业,影响治安的活动” 。文化性在社会领域“责任与担当”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新民主主义时期,各类战争频繁,军

5、阀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促使国人审慎地看待传统、历史、文化等问题。经过比较鉴别后,文化倾向于自立自强。如傅斯年在抗战两周年之际著文:“我们民族充分表现其伟大的力量,不屈的精神” , “以后的中国历史,要比四千年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光荣伟大。所以这次大艰难,已是缔造将来的大光荣的基石” 。再联想到傅斯年在东北史纲 “就历史以论,渤海三面皆是中土文化发祥地”的论断,可见文化自豪感逐步增强,以至于王云五在 1944 年详细论证“日本的文化本由我国东传,久而久之,我国随时代变迁而不甚使用者,日人却继续使用” 。随着文化民族性地增强,国人对于民权问题逐渐融入文化的内涵。胡适独立评论第一号“引言”:“不依

6、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 。首先,政界认为应该在科学领域赶上西方。在抗战期间,王宠惠在刚任完外交部长的 1943 年撰文,再次认为“战后之文化建设,绝非某一种文化推行于全世界” ,我国“道德之修养,为发扬我国固有文化;而科学之运动,乃对西方文化之迎头赶上” ,这样“我国数千年悠久之文化,必将对新时期的文化有重大贡献” 。其次,教育界认为要发扬中国文化必须学习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如蒋梦麟抗战期间写了西潮一书,书中说:“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吸收西方文化而避免严重的副作用。此项工作有赖于实验与科学研究,因为实验和科学研究是推动心理、社会、

7、工业各项建设的基本工具。不过这些工具仍然是西方的产物。 ”再次,学术界则认为,若未来不加以融合,外来文化在中国将不会发挥作用。陈寅恪在 1931 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认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真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归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我们自古就有“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文典研究传统。胡适的历史考证法是“包括下列诸步骤: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寻找证据;尊重证据;让证据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这次国学讨论的启示是:先不要忙于国学的“立场”和“质疑” ,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多找国学史料,沉下心来多做基础性工作,然后再谨慎合理地探索“国学”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