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77768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栽培起源地分析报告水稻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那么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里?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10 月 30 日,该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这项研究认为,分布于中国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更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而非之前考古学研究长期认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 自然杂志评论说,这项研究对阐明早期栽培稻的驯化过程和受选择的基因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驯化过程中栽培稻丢失了许多原本存在于野生稻中的优质基因

2、,今后可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将这些基因导入栽培稻,有望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抗旱等能力,这对充分利用野生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现代水稻遗传育种改良有重要意义。为什么得出广西可能是人类栽培水稻起源地的论断?课题组作了系统周密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韩斌 1988 年于广西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被誉为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他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 400 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水稻驯化是

3、从我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经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大致可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的则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水稻的驯化栽培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业界普遍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

4、文明的辉煌。君影草又名铃兰,也叫香水花、鹿铃、小芦铃、草寸香、糜子菜、扫帚糜子、芦藜花等。铃兰是一种百合花科植物,在四月底五月初能开出一串串钟铃般洁白的小花,散放出淡淡的香味儿,这种花被法国人视为报春花。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又名君影草或草玉铃。地下部具横行而分枝的根状茎,株高 30cm。叶 23 枚基生而直立,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 1315cm,宽 7,端急尖,基部狭窄并下延呈鞘状互抱的叶柄,外面具数枚鞘状的膜质鳞片。花葶由鳞片腋内抽出,顶端微弯,总状花絮偏向一侧,着花 610 朵,乳白色,具芳香。花期 45 月。浆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朵乳白色悬垂若铃串,莹洁高贵,精雅绝伦。香韵浓郁,盈盈

5、浮动,幽沁肺腑,令人陶醉。铃兰有多分枝匍匐于地的根状茎。春天从根茎先端的顶芽长出 23 枚窄卵形或广披针形具弧状脉的叶片,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抱,花茎从鞘状叶内抽出。入秋结圆球形深宝石红色浆果,有毒,内有种子 46 粒。是一种优良的盆栽观赏植物,通常用于花坛和小切花,亦可作地被植物,其叶常被利用做插花材料。花期一般都在初夏 45月,果期于 6 月。除了常见的白花外,变种有大花铃兰及红花铃兰。特别是大花铃兰,在四月间会从一对深绿色长椭圆形叶子上伸出弯曲优雅的花梗,绽开清香纯白的花朵。除单瓣,更有重瓣铃兰品种。有的园艺杂种呈现斑叶,称为斑叶铃兰。画眉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 15-60

6、厘米,径毫米,通常具 4 节,光滑。该草喜光,抗干旱,适应性强,对气候和土壤要求均不严。但要求排水良好,在肥活的砂壤土上生长最好。种子很小但数量多,靠风传播,常见于路边及荒芜草地,多混生在旱地作物或棉田中。该种为优质饲草和水保兼用型植物。作饲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可与豆科牧草混播,也可进行草场补播改良。画眉草同时还是药用植物,全草入药具有利尿通淋、清热活血之功效。此外,亦可用于花带、花镜配置。【别名】星星草、绣花草。【生态特点】该草喜潮湿肥沃的土壤,种子很小但数量多,在田间靠风传播,多混生在旱地作物或棉田中。河南棉田于 5 月上旬出苗,5 月下旬出现第一次高峰,610月果实成熟后整株枯死。上

7、海一带种子在 7 一 10 月成熟,7 月份产生的种子至 910 月尚可发芽,10 月后成熟的则进行休眠,翌年 4 月中下旬出苗,5 月中下旬进入高峰,9月又出现第二次高峰。黑龙江 5 月上中旬出苗,7 月上中旬出现第二批幼苗,8 月上中旬开花结实。【景观用途】:画眉草是优良饲料,可作保土固坡植物。【花语】相知相守“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

8、的钩吻了。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断肠草在湘鄂赣地区的诸多区域又名为亡藤,俗称土农药,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人吞食后会中毒而亡,因此叫亡藤。叶绿色,藤呈褐红色,人食后肠胃难受似肝肠寸断,毒性发作后干渴难耐,喝水只会加重毒性的在消化系统的蔓延,若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让其呕吐出来最终将延误治疗时机而身亡。藤蔓常延缠绕其他植株上,有时候与茶树伴生,春天时节亡藤突出新绿貌似茶树叶片,不注意间容易让人误采摘,因此春季采茶当注意。民间亦流传着诸多关于亡藤的传说

9、故事,流传较多的是常有人患有皮肤怪病,全身流脓,在无药可救之际,试图吞食亡藤叶以死了之,然而食后却不仅未死,反而治好了皮怪病,这种以毒攻毒的故事只是传说,尚无科学依据,切勿效之。湘北地区还流传着一段民谣:“青叶子,红棍子,吃了困盒子” ,这里“吃了困盒子”的意思就是吃后中毒身亡要进棺材的意思,乡间以此警儿童切勿误食亡藤。迎春花又名金梅、金腰带、清明花、金腰儿、小黄花,系木犀科落叶灌木,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它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 ,是中国名贵花卉之一。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而且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

10、爱。落叶灌木,枝条细长,呈拱形下垂生长,长可达 2m 以上。侧枝健壮,四棱形,绿色。三出复叶对生,长 23cm,小叶卵状椭圆形,表面光滑,全缘。花单生于叶腋间,花冠高脚杯状,鲜黄色,顶端 6 裂,或成复瓣。花期 3-5月,可持续 50 天之久。喜光,稍耐阴,略耐寒,怕涝,在华北地区和鄢陵均可露地越冬,要求温暖而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在酸性土中生长旺盛,碱性土中生长不良。根部萌发力强。枝条着地部分极易生根。原产中国华南和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南方栽培极为普遍,华北、安徽,河南均可生长,鄢陵全县均有栽培生产。迎春枝条披垂,冬末至早春先花后叶,花色金黄,叶丛翠绿,园林中宜配置在湖边、溪

11、畔、桥头、墙隅或在草坪、林缘、坡地。房周围也可栽植,可供早春观花。花、叶、嫩枝均可入药。辽宁人民的“母亲河”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河北平泉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 4 个省区,在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全长 1430 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辽河全流域由两个水系组成:一为东、西辽河,于福德店汇流后为辽河干流,经双台子河由盘山入海,干流长516 公里;另一为浑河、太子河于三岔河汇合后经大辽河由营口入海,大辽河长 94 公里。辽河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 。地理位置在东经1170012530,北纬 40304510之间

12、。南濒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和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毗连。辽河古代称句骊河即拘柳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辽河流域地跨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上源为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海拔 1729 米),向东北流经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哲里木盟接壤处的大榆树附近纳西拉木伦河后称西辽河,而后东流到吉林省双辽境内折向南,于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与东辽河汇合后称辽河。辽河纳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泛河、柳河等支流,原至台安县六间房分流两股,一股西流,称双台子河,纳绕阳河后,于盘锦市盘山县注入辽东湾,近入海处有人工渠道与绕阳河沟通;另一股向南流,称外辽河,纳浑河、太子河后称大辽河,经营口注入辽东湾。1958 年,在六间房附近将外辽河堵截,使辽河由双台子河入海,浑河、太子河由大辽河入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