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唐后期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72339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唐后期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史-唐后期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史-唐后期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史-唐后期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史-唐后期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唐后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唐后期(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国 古 代 后 期 史唐后期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1.唐中后期田制与军制的变化均田制、府兵制的瓦解和军事布局的改变 2.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背景甲.统治集团的腐朽 乙.安史势力与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矛盾(2).安史之乱的爆发(3).安史之乱的相持与结束(4).安史之乱的影响甲.藩镇林立乙.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3.唐后期的政局变动与政策调整(1).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2).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甲.宦官专权乙.南衙北司之争 (3).牛李党争(4).两税法甲.两税法的内容乙.两税法的作用与评价 4.经济重心的南移(1).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

2、商业的发展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5.唐末农民战争(1).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2).庞勋兵变(3).盐商领导的唐末大起义甲.王仙芝 黄巢反唐起事乙.黄巢军的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的建立丙.起义的失败(4).黄巢大起义的影响均田制、府兵制的瓦解和军事布局的改变陕西出土唐陶骑俑唐从中期开始,田制和兵制都出现了破坏和变化。均田制破坏原因有四:1、唐初地广人 稀,国家控制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有效推行。 唐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人口 增长,对农民授田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逃户日增。2、周边战事频繁,朝廷开支猛增, 均田农民不堪赋役。 3、土地兼并加剧。 4、租佃关系发展较快。丧失土地的农民或成为佃

3、客、雇工,或沦为流民,天宝年间四处流散者有数百万,均田制已无法维持。 府兵制的瓦解与均田制的破坏有一定联系,也与唐朝边境军 事形势的变化有关, 综合起来是: 1、唐帝国边防战线越拉越 长,府兵制的征调体制和原有员额已无法应付, 2、战争规模和 时间迫使府兵转为长期屯戍,也影响了上番宿卫的轮换。 3、原 有的勋赏优恤制度不能坚持,使府兵丧失了积极性。 4、均田制 的破坏损坏了府兵的兵员和后勤基础。由此府兵也出现了大量逃 亡。府兵制遂走到了尽头。 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 关中一带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的府 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

4、征健 儿”,由国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开始 向职业军人演变。兵役制度的改革在军事上起过积极作用,在一 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它也导致朝廷和地方军事力 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集中大部分府兵,足以压制四方 的关中仅剩下十几万彍骑护卫,他们军事训练不足。而不断和少 数族打仗的边疆军队却集中了精兵强将达五十余万。另外开元天 宝年间,唐廷陆续在沿边设置了九处节度使和一处经略使。节度 使长期统帅招募来的士兵,军队渐成私人武装,成为一种隐患。契丹靺鞨奚突厥突厥吐蕃南诏统治集团的腐朽 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插图杨贵妃像 古代画像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开元末年的李隆基已不复有前

5、期的进取精神,他被 海内晏然的景象冲昏了头脑,他本人发生变化,求仙崇 道。又把儿媳杨玉环据为己有,封为贵妃,宠幸无比, 每年专门派人从南方采集杨贵妃爱吃的荔枝驰送长安, 仅为贵妃置办衣装就设置了七百多人的专职织缎工匠, 贵妃的兄弟姊妹均获高官厚爵。李隆基全力追求享乐, 怠于政事, 用人上也发生变化。 朝中大权先后被李林 甫、 杨国忠等人把持。 统治集团内部多种矛盾开始尖 锐,已经存在的隐患也开始产生恶果。 安史势力与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矛盾厥复兴后之帝国,其势力实远及中亚中国河朔之 地不独当厥复兴盛强之时遭其侵轶蹂躏,即在其残败衰微 之后亦仍吸收其逃亡离散之诸胡部落,故民族受其影响,风俗 为之转变

6、,遂与往日之河朔迥然不同,而成为一混杂之胡化区 域矣。夫此区域之民族即已脱离汉化,而又包括东北及西北之 诸胡种,唐代中央政府若欲羁縻统治而求一武力与权术兼具之 人材,为此复杂胡族方隅之主将,则柘羯与突厥合种之安禄山 者,实为适应当时环境之唯一上选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军阀矛盾的一次爆发。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均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具有粟特 人血统。他们都通晓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起初为唐军军吏,因对契丹、奚等族战争 中骁勇善战,连获擢升。 安禄山一直做到兼领平卢(镇所今辽宁锦州西)、范阳(镇 所今北京)、河东(镇所今太原) 三镇节度使,手下兵

7、员逾十五万,超过中央禁军, 在各路节度使中实力最为雄厚。唐朝廷的败坏刺激了他夺取唐朝天下的野心,他表 面上巴结杨贵妃,甘愿做贵妃义子, 多方设法取得唐玄宗的信任, 暗地里招兵买 马,培植个人武装,招收了大量少数民族士兵。安禄山与皇太子李亨有矛盾,又长 期与武力强大的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不和,而杨国忠在朝中也为了自己利益支 持哥舒翰,千方百计欲除安禄山,几方面矛盾不断激化。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年冬, 安禄山终于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率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等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起兵反叛。 慌作一团的唐朝廷匆匆调兵镇压,但 拼凑成的军队战斗力低下, 唐玄宗又猜

8、疑大将,指挥频频失误,致使叛军一路势如 破竹,很快占领洛阳。 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继续向长安进攻。 6月 初,叛军于灵宝大败哥舒翰指挥的唐军,攻占潼关。6月13日唐玄宗率领亲信大臣 从长安仓皇出走。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禁军将士在统治集团内一些人 的谋划下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缢杀杨贵妃。7月,唐玄宗带着剩下的一千 三百人逃到成都, 太子李亨则在一些大臣宦官拥立下北上,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即 帝位(即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陕西兴平杨贵妃墓四川梓潼“明皇幸蜀闻铃处”碑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长安唐肃宗即位后, 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

9、队, 又向回纥 借兵四千人,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调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反 攻, 757年正月,叛军内讧,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9月,郭子仪、李光弼率军收复长 安、洛阳。困安庆绪于邺城(河南安阳),安禄山大将史思明于河北率余部投降。759年(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上元二年),史思明 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 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进攻。762年 (宝应元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 立太子李豫即帝位,即代宗。代宗即位后

10、,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 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叛 将见他大势已去, 纷纷向唐朝投降。 763年(广德元年)初, 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穷促自 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唐代名将郭子仪像 唐代名将李光弼像 明代木画 张巡徐远双忠记安史之乱的相持与结束藩镇林立 唐三彩武士俑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主要依靠河北以外的其他缘边军镇, 平叛使这些军镇势力增长很 快。叛乱尚未结束,限制新起军阀就开始成为唐统治者关注的新焦点,同时为了应付吐蕃对两 京日益严重的威胁,唐廷迫切要求了结河北战事。史朝义一死,唐廷便公布了厚待降

11、将,不予 追究的政策。分别授安史旧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驻所魏州, 今河北大名。统今冀、鲁、豫 接壤地区)、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 (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统今冀中、冀南地区)、李怀仙为 卢龙节度使 (驻所幽州,今北京。统今冀东、冀北地区),史称“河朔三镇”。 在河朔藩镇之 外,唐朝廷要卫护边疆,需继续维持边地原有诸镇;鉴于安史之乱外强内虚的教训,又要保持 平叛中在中原地区设置的新军镇,从而使全国藩镇增加到四五十个;缘边节度使体制遂演化成 天下藩镇林立。早已丧失强大中央武装的唐朝廷只能依靠藩镇之间互相制约来维持内外局势的 平衡,而再无解决藩镇势力的可能。相关史料安史之乱留下严重的后果。战争给社会经

12、 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叛军的烧杀和回纥军韵乘 机剽掠,使原富庶繁荣的关中、中原地区几经 浩劫,千里萧条,人烟断绝,户口急剧下降, 黄河流域也从此失去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 位。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 朝廷中宦官势力抬头,专掌禁军,左右政治。 地方上安史虽灭,其降将旧部仍控制河北,其 它地区也藩镇纷起, 北方割据形势已无法改 变。内地动乱导致边防空虚,唐帝国陇右河西 走廊尽失于吐蕃,不但无法控制西域,关中也 不时受到侵扰。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王朝 从此一蹶不振。不仅如此,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的 文化与社会风气渐趋胡化,陈寅恪指出“河北 社会通常情态, 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 质言

13、 之,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唐代安史乱 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 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唐 代政治史述论稿) 陕西扶风出土唐持剑武士像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也授予了节度使的称号。 安史之乱后,便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唐后期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卢龙“河北三镇”。 他们各 自拥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自行一套,赋税不入中央。各镇擅立“留后”,节度使的废立往往 是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德宗时期更爆发了“四镇之乱”。 781年(建中二年

14、),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节度使 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认,唐德宗不允许。 为了维护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治襄 阳)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不久,梁崇义和李惟岳兵败被杀,田悦和李纳也被唐军打 败。但卢龙镇节度使朱滔和成德镇降将王武俊为了争权夺地,又勾结田悦、李纳发动了叛乱。淮西节度使李 希烈也加入了叛乱的队伍,自称天下都元帅。 783年,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去平定叛乱,泾原镇兵在路过长 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狼狈逃到奉天(陕西乾县)。泾原叛乱军立朱滔的兄弟朱泚为主,在长安称 帝,国号秦(后改为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德宗,但到了长安附近他又

15、与德宗发生矛盾,就联合 叛乱军共同反唐。在李怀光的逼迫下,784年(兴元元年),德宗又从奉天逃到梁州(陕西汉中)。 后来,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战争场面德宗依靠李晟率 领的唐军才收复 了长安,逐杀朱 泚,又与朱滔、 王武俊、田悦、 李纳等势力相妥 协,才勉强平息 了这场叛乱。唐代名将李晟像 古代画像唐宪宗元和年间,又和藩镇势力进行了一场大争斗。 814年,淮西镇吴少阳死,其子吴元 济自领军务。他更加跋扈,四出攻掠。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 在这年冬天一个风雪弥漫的夜里,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袭淮西镇所在的蔡州城,一举活捉 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淮西平定后,沧景、卢龙、成德

16、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的李师 道独力顽抗,被唐中央发兵打败。这一时期,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被称为“元和中 兴”。但节度使领有重兵的局面并未改变。 820年(元和十五年),宪宗被宦官杀死后,河朔 三镇相继叛变。此后,藩镇割据林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亡。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唐军进军路线蔡州李愬军宦官专权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 。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 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 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 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 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 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唐廷还设立了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机密的“内枢密使”, 与中尉合称“四贵”。军政大权遂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