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长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1516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人眼中的长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征在中国人看来是伟大的创举,我们为 长征的胜利而骄傲,然而在外国人眼中长征又 是什麽样子的呢?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他(她) 们为长征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什么原因促使他 们加入长征的呢?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王亚丽 指导教师 沈艳丽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中,李 德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名字。 他有着共产国际的“耀眼”背景,曾经以 自己在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的特殊地位 执掌红军“帅印”,参与“导演”长征,并 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工作、生活长达 7年之久。 李德,德国名为奥托布劳恩。他 取名为李德,意为“姓李的德国人”。红 军大学当教员的李德,以自己特殊的地 位和身份坚决抵制分裂,支持中共的正 确领

2、导。1935年10月19日,李德随中共 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根据地 的吴起镇,成为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 之一。 李德认为长征精神不仅锻炼了红军,还塑造 了一代新人,保证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 存发展,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前途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毕士悌:长征中的朝鲜籍红军 毕士悌,原名金勋,后改名杨林 。1925年,他考取黄埔军校,同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被调赴中央 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毕士悌随中央红军 军委干部团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 征,1935年2月,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 长。1935年4月底,在红军准备抢渡金 沙江时,毕士悌率军委干部团完成了奇 袭占领皎平渡这一

3、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保障了整个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在 夺取通安镇的战斗中,干部团以牺牲4 人、伤8人的代价,消灭了数百敌人, 仅俘虏的就有600余人,其中还有一个 团长,在这场战斗中,毕士悌做出了巨 大贡献。 1935年9月,毕士悌随红一方面军 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 七十五师参谋长,之后便率领部队参与 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22日,毕 士悌在红军离开陕北东征战斗中牺牲, 年仅38岁。 可能有人说毕士悌真傻,你又不是中 国人为什麽一定要为中国人拼命呢?但是 我想他一定是敬佩中国人,他认为中国长 征是伟大的,中国人是伟大的,他甘心为 这样的中国人拼命!“长征是真正革命英雄 主

4、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 范例。” 可能这就是毕士悌眼中的长征。在此我们也要向毕士悌致敬,我们也未 能有你这样的英雄而骄傲.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年)美国新闻 记者、作家 。埃德加斯诺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而奋斗了一生,在 生命的最后时刻说了抒发对这样的感想:“我热爱中 国。但是我不愿作为一个病人到中国去,我不愿 给中国增添累赘。”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向外国人介绍长征的“第 一人”。年月,当中国工农红军完成 里长征、抵达陕甘宁边区不久,斯诺即以 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冒着重重风险,辗转 到达陕北根据地,对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采访。毛泽 东向他详细介绍了红军

5、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斯诺听 后对红军长征十分钦佩,并据此写了那本记录长征 的名著西行漫记。他把这本著作英文原版的书 名定为红星照耀中国( ),在书中斯诺高度评价了长征 的作用、意义及红军的乐观精神并首次向全世界全 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 。埃德加斯诺 认为“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和未来 都忠于马克思主义,所以取得这样的胜利,其原因之一 就是在于这种坚忍不拔的决心”。“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 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 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仅在人 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 不承认失败”。 李爱德是一位对中国有着 浓厚兴趣的英国历

6、史博士 在通过实地走访长征路后,李 爱德用自己的真实感受,纠正国外 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驳斥了那 些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歪曲。除了 这些因素,纠正国外一些舆论对中 国的偏见,也是促使李爱德研究长 征的原因。据他介绍,国外有一些 质疑长征的言论,认为长征其实并 不伟大,只是毛泽东为了宣传而编 造出来的一个谎言。在通过实地走 访长征路后,李爱德用自己的真实 感受,驳斥了那些没有任何事实根 据的谬论。“我必须要深入了解长征背后的那一个个感人故事长征那么艰苦 ,当年那些普通战士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参加红军的,他们为什么 闹革命还坚持到最后,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的”。李爱德说。 德国友人王安娜于1936

7、 年2月来到中国,投入到中 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她 在中国我的第二故 乡一书中,王安娜写到 :“长征是艰苦的冒险, 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 、胜利与失败的搏斗。特 别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行 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 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 勇敢精神”;“毫无疑问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 伟大的业绩”。 这是王安娜在毛主席旧居的一张照片。她对对于中国革命的胜胜利充满满了坚坚 定的信心“巨人中国醒了,它正震撼着世界!”这部书出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在国际范围内介绍长征以及中国社会 伟大变革的生动记录。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 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 史沫特莱,中 国人

8、民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她以全部的精力 投入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当时时住在中国的外国人 中,由于政治观观点不同,有人认为认为 她是英雄,有人认认 为为她是无赖赖。史沫特莱与红军相处不到半年,便深深的 爱上了这支部队。用她的话说:“离开你们, 就是要我去死,或者等于去死。” 如果中国大使来到了,如果能为我的遗体只唱一首 歌,中国的国歌起来,我将不胜感激。由于我 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 ,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 我 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之所以会那么爱中国是因为她认 为长征是伟大的,她爱中国红军的坚毅品质,她欣赏中国 人不怕困难的坚强毅力,他敬

9、佩学识识渊博,阅历阅历 深广, 见见解精辟,襟怀怀坦白,不存门户门户 之见见,毫不计较计较 个人 的安福尊荣、权权利地位的卓越领导领导 人。 勃沙特,长征队伍中的英国传教士 鲁道夫勃沙特在10岁的时候,听了一位从中国返回的 英国传教士的介绍后开始向往中国。 - 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 介绍中国长征的著作,书中指出红军的领导人是 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勃沙特在书中描述了他随红军行军的 见闻,表达了他对红军和长征的看法。他 在“自序”中写道:“许多报道,因抓我 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红军称为匪徒 或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 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 在实践着

10、其原理”。勃沙特与红六军一起 参加了长征,他看到了红军火一般的热情, 铁一般的毅力,他坚信红军长征一定能胜 利。 韩国媒体评论说,长征是中国 共产党创造的奇迹,不理解“长征精 神”,就不能理解中国,就无法同中 国进行充分的交流。意大利著名记者恩佐比阿季在以当年中国工农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引线折摄的大型电视片长 征中这样阐述:长征是震憾世界的历史事件,而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第二次长 征”。 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解释 :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与此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 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尔兹伯里在年 出版的长

11、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序言中写道。他 预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新长征,“与几十年前 的长征同样艰巨,它很可能成为当代伟大的社会和政治 试验”。 由于长征的巨大历史影响,70年来,不少外国人都 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和崇拜者。他们对红军在长征中所 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一致认 为,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全世界共享的 精神财富。有人把长征精神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崛起和中国共 产党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们认为长征 精神不仅锻炼了红军,还塑造了一代新人,保证了中国共 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发展,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前途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

12、对中国红军 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以旁观者 的身份研究红军长征,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全面 反映评价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在这些设身处地的了解过和理解了长征的外国人眼里,如 果不了解长征,就不会了解中国共产党,就不会理解此后中 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他们的著述不仅纠正了国外 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回击了国外一些质疑长征的言论, 而且将长征的影响跨越国界、远布四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钦 佩和景仰,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历史进入世纪,长征已经成为上世纪的传奇。而我 们要说,这个不朽的传奇,还在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个

13、领域中继续。一个民族和国家,必有一种精神和信念,而长 征留给我们的正是这种精神财富。长征不是一个口号,不是 一段故事,不是一个传说;长征是一个过程,一种经历,一 段历史;长征也是一种理想信念的考验和实践,是一种精神 毅力的挑战!在年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今 天,长征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我们民族魂 魄的一种表征。作为传奇的长征已经成为历史,属于上代人 ,但是长征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通过这次的制作,我深深地领略到了中国长征的伟大, 长征中不仅有中国人的身影,而且也有外国人的身影。也 许这些外国人先是带着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来看待长征, 但经过各自严肃的考证和思索,最终都成为了长征的赞颂 者、崇拜者和长征精神的传播者;外国人研究长征,难免 犯有常识性错误,但他们独特的视角极大地开拓了长征研 究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了长征在世界读者中的影响。 “长征已经在世界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 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