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液循环10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71493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血液循环10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4血液循环10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4血液循环10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4血液循环10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4血液循环10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血液循环10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血液循环10幻灯片(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第一节 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二个心房、二个心室。血管: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主动脉、肺动脉、微动脉。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微静脉血液的二大循环系统体循环:大循环左心房-左心室-组织器官-右心房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左心房血液循环的机能1、运送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2、运输机体产生的激素物质等到达靶器官。3、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4、维持体温。不同物种的血液循环-1原生动物:无循环系统,细胞表面直接与外环境水接触,直接从水中摄取营养、排除代谢废物。海绵动物:水管系统,漏斗细胞进口进

2、水并摄取 营养,出口排出代谢废物。游走细胞运送营养物。腔肠动物:胃水管系统,不仅负责消化还完成运 输任务。不同物种的血液循环-2节肢动物:开放式循环系统,无毛细血管也无静脉。心脏搏动将血液经动脉运输到 器官间隙并进入器官,经心门回到心脏。脊椎动物和某些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头足 类:连续的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不同物种的血液循环-3两栖类:体循环与肺循环 。两个心房一个心室,血液循环一次要经过心脏两次。爬行类:体循环与肺循环。两个心房,心室出现不完全的纵隔,动脉圆锥中出现纵隔。哺乳类和鸟类:完全独立的体循环与肺循环。心室与心房各两个,完全独立,肺动脉与大 动脉完全分开。第二节 心脏生理一

3、、心脏的结构鱼的心脏结构:一心耳 、一心 室 两栖类的心脏结构: 二心房、一心室 爬行类的心脏结构: 二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不完全纵隔 高等爬行动物-鳄 的心脏结构: 二心房、二心室、动脉圆锥完全纵隔。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左心房、左心 室 右心房、右心室。二尖瓣 三尖瓣二、心脏的功能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实现泵血功能。1 1、心动周期:、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cardiac cycle 心脏每收缩与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的活动周 期称为心动周期。心房收缩-舒张 - 心室收缩-舒张 同步心舒期与心缩期:心室活动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动力,故心舒期与心缩期指心室的舒张期与收缩期。心动周期:

4、左右心房同时收缩,舒张;心房舒张 时,左右心室同时收缩,然后舒张,完成一个心动周期。2 2、心率:、心率:heart rate 心脏每完成一个周期活动就表现一次搏动。心脏 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不同动物的心率不同,动物越小通常心率越快。蜂鸟 1200次/分大象 25次/分鲤鱼 15次/分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人 60-100次/分儿童 100次以上低于 60次/分,心动过缓。3 3、心脏工作过程与原理、心脏工作过程与原理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心房舒张期心房舒张期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静脉血流入心房,心房压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开启 血液由心房进入

5、心室 心房舒张期:心房舒张期:。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压迅速升高并大于心房压, 房室瓣关闭。但此时心室压低于动脉压房室瓣未打开,心室内 压升高而心室容积不变。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心室压升高并大于主动脉;半月瓣打开,血液很快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迅 速减小。8085%减慢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心室血液很快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减小,心室 收缩力减弱,室内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射血停

6、止;室内压迅速下降,主动脉血液反流是主动脉瓣关闭;室内压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脏容积不变;快速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室内压继续下降,房室瓣开放,心室舒张;心脏容积迅速扩大,室内压低于房内压;心房与大静脉的血液迅速流入心室;占总充盈量的2/3减慢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脏充盈,室内压升高,房内压与室内压压力差 减小;血液流入减慢,心室容积继续扩大;占总充盈量的1/3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4、心脏的工作评定-心输出量心输出量1、每博输出量2、每分输出量3、正常输出量。每搏输出量: 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液的量。三、哺乳动物的心肌组成:心肌细胞分:(1)

7、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没有自率性.(2)特殊分化的自率心肌细胞.二、心肌的生理特征自率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1、自率性心脏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由自率细胞组成的特殊的传导组织产生。自率组织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末梢普肯野纤维网。窦性节律窦性节律/ /窦性心率窦性心率自率组织中以窦房结的自率性最高,故一般将心 脏的节律称为窦性节律/窦性心率。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其博点。其它自率组织的自率性较低,处于窦性节律控制 之下,自率性不能表现出来,称为潜在起博点。异位节律异位节律某些异常情况下,潜在起博点可能在窦性心率之外引起心脏的额外起博,此时心脏 的节律称为异位节律。产生异位节律的组

8、织称为异位起博点。窦房结受到损伤时,房室结可成为起博点。 节律较慢,40-50次/分。但仍可驱动心脏。神经递质对心率的影响神经递质对心率的影响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减慢心率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加快心率2 2、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整合性兴奋,兴奋后肌细胞发生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化达-60mv的这段时间。钠通道失活。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到-80mv复极化的时间。钠通道复活开放但未到正常。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到-90mv复极化的时间。恢复且略高于正常。3 3、传导性、传导性心脏起博点的兴奋可扩布到整个心脏,依 赖心脏结构中的心肌细胞的闰盘结构

9、缝隙 连接完成。心肌组织中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4 4、收缩性、收缩性心肌细胞兴奋后造成心肌细胞张力加大, 长度缩短。细胞外液钙内流量大则心肌收缩力强。五、心肌的生物电现象五、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跨膜离子运动形成,涉及多种离子通道;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和大小及持续时间不相同。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静息电位: 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相同,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 复激化过程长,动作电位的升降支不对称。分为 五个期。心肌动作电位:(1)0期:除/去激化过程。膜电位由静息是的-90mV上升 到+2330mV,激化 反激化,构成动作电位

10、上升支;12ms;正电部位称超射原理: 心室肌Na+通道的开放,0mV时关闭。(2)复激化期:心室肌去激化达到顶峰时开始复极,过程缓慢:u快速复极初 / I期u平台期 / 2期u快速复极末期 / 3期u静息期 / 4期快速复极初 / I期心室肌去激化达到顶峰时,电位由+30mV迅速下 降到0mV,历时10ms;形成机制: 心室肌Na+通透性下降, Na+内流停止; K+外 流形成瞬时电流,膜内电位迅速降低。与0期构成 峰电位。平台期 / 2期复激化缓慢,电位接近0mV,历时100150ms; 心室肌与其它肌肉细胞相区别的特征。形成机制: 心室肌a+缓慢持续内流;少量 K+缓慢外流形 成。后期,

11、a+内流减弱; K+外流加强。快速复极末期 / 3期平台期后,电位由0mV下降到-90mV,历时 100150ms;形成机制: 2期后,a+通道完全失活,膜对 K+通透性流加 强; K+外流增强,完成复激化。静息期 /4期复激化后,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形成机制: 各种离子比例尚未完全恢复,膜物质转运机能加 强。 Na+- K+泵、 Ca+- Na+交换、 K+内流等活动加强。2、自率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快反应自率细胞:房室束、蒲氏纤维慢反应自率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自率性的基础u0期u快速复极初 /I期u平台期 /2期u快速复极末期 /3期:未达到最大复极;u静息期 /4期:电位

12、不稳定,自动除极;达阈电 位时自动产生一动作电位。快反应自率细胞的跨膜电位同心室肌的产生机制。区别:4期的自动除极化现象。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自动产生一动作电位。慢反应自率细胞的跨膜电位这类细胞动作电位小,u0期u无快速复极初 /I期、无平台期 /2期u快速复极末期 /3期:最大复极电位-60-65mV;Na+通道失活u静息期 /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40mV时自动产生一动作电位。且激活慢a+,a+缓慢内流,0期除激化。六、心电图六、心电图窦房结兴奋心房肌心室肌-心 脏同步兴奋。通过敏感电极可在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可 测到心电变化为心电图。1、心电图形成原理心脏不同部位之间形成的电位差。 一次

13、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生物电的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 心电图曲线受电极放置位置的影响。2、心电图各波意义P波: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电位变化;0.08- 0.11秒。上升部分代表右心房开始兴奋;下降部分代表右心房兴奋传递到左心房;P波持续时间代表两心房同时兴奋所需的时间。P-R 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距离。代表心房兴奋传递给心室所需的时间。QRS波群: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电位变化;0.06- 0.10s。下-上-下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电位的变化,心室兴奋扩 布所需的时间。Q-T间期: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距离。代表心室兴奋除极、完全复极、静息所需的时间。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间的距离。代表心室细胞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T波: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0.05-0.25s。临床诊断上意义重大。U波:可能出现在T波后面, 0.02-0.04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