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71409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也 就是从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结构上所反 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 明的含义。“元”,在古代有“人头” 、“本原” 、“ 第一”等义,从古文字字形看,人头是本义 ,引申出“本原” 、“第一”等义。 “道”字,本义:“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 二 怎样分析词的本义和引 申义1.怎样分析词的本义分析词的本义,主要是凭 字形,还要结合该词的语音形 式和古代的文献资料。这里所 说的字形,是指

2、小篆及其以前 的古文字形体。好说文:“好,美也。从 女,子。”本义为貌美,特指女 子的美。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 而好。顾说文:“顾,还视也。从 页,雇声。”本义为转过头看。诗经桧风匪风:顾瞻 周道,中心怛兮。字说文:“字,乳也。从子 在眠下,”本义为生孩子。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周文王祖父:公亶父周文王父亲:季历周文王母亲:大任(帝武乙妹妹 )引说文:“开弓也,从弓丨。”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 弓)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 引之。” (延长)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 ;翼,扶助)。”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引 退)发说文:“射发也,从弓,癹 p声。”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

3、 豝。”射发是箭离弦,所以引申为 出发、发出等意义。 解说文:“判也,从刀判 牛角”由此引申而出分解、溶解 等义。再引申出“解说”。责说文:“求也,从贝,朿 (c)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 物也。”这是“责”的本义。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 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 停止讨债)。” 。 由本义引申,索取已经允许过的钱财 也可以叫“责”。如: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财物 )于郑。”由索取的意义引申出要求的意义。如:左传闵公二年:修己不责人。由要求的意义引申出指摘过失的意义。 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责无礼也。” 习说文:“数飞也,从羽,白(自 )声。”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4、引申为“温习”。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又引申为“习惯”。如: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2.怎样分析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有近引申义(直接引申 义)和远引申义(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 的意义。如:“好”,本义指貌美,引申指一般事 物的美好。“精”,本义指挑选过的好米,引申 指事物中最好的部分。间接引申义:指由引申义再引申 出来的意义。如 :“朝”: 说文:“朝,旦也” ,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 ,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长”:长短,引申为(草木)滋 长,由滋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 引申为首长的“长”。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 体

5、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 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具体到抽象,如:“表”,本义指皮袄有毛的穿着在外面 的一面.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 。引申指外表,外面。 个别到一般,如:“匠”,本义指木匠,引申指瓦匠,漆 匠,银匠等。 三 分析本义和引申义应当注意的几个 问题1注意词义引申和词义更替的区别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 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 “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 。后来“脚”字变 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 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 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2. 注

6、意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假借义:“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产生 的,是某字被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 联的意义。“解”字,从本义“解牛”直接引申出分 解动物,再引申为解体,解结解脱,溶解 等义. 属于引申义。 辞海:“解”字同獬,同蟹,通嶰( 地名),通澥(海),同廨,通邂(解后 即邂逅)。这些都是假借义。3. 注意语音与字体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掩盖本义与引 申义之间的关系,使人误以为是两 个毫无关联的词.这是因为引申义 距离较远,一般人已经不再意识到 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 别,就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它。 “懈”和“解”表示“懈怠”义,本作“解”。如:诗经大雅烝民:“夙

7、夜匪解” 。后来另造“懈”字, 专门表示“懈怠”之义 ,如:孝经引作“夙夜匪懈”;“树” 和“竖”“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让人感觉是另 一种意义,所以另造一个“竖”字。 给短文加标点,翻译,指出其中的语法现象。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 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 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 以阻隘也寡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 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 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

8、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 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 儳可也 注释:勍qng:强大。胡耉 gu :老年人。儳:chn ,不整齐。 “懈”和“解”表示“懈怠”义,本作“解”。如: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 。后来另造“懈”字, 专门表示“懈怠”之义 ,如:孝经引作“夙夜匪懈”;“树” 和“竖”“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让人感觉是另 一种意义,所以另造一个“竖”字。 “懈”和“解”表示“懈怠”义,本作“解”。如: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 。后来另造“懈”字, 专门表示“懈怠”之义 ,如:孝经引作“夙夜匪懈”;“树” 和“竖”“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让人感觉是另 一种意义,所以另造一个“竖”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