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2)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0375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 (1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故都的秋 (1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故都的秋 (1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故都的秋 (1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故都的秋 (1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 (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 (1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文中的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宋玉)作 者 简 介(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 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 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 万卷,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 ,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 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 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 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

2、畅达 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 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 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 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 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 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 象,往往大胆地进

3、行自我暴露,富 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 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 主观抒 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 ,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 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 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 明丽、酣畅的风格。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 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 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 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 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 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

4、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 人生的感悟。 深情诵读思考: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具有什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具有什 么特点?散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么特点?散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故都的秋郁达夫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潘萍香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 哪里呢?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 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 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 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 的互答声中。 课前回忆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 了几幅图景?表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 特点?解读秋景清、静、悲凉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

5、秋凉 秋日胜果笔下之秋清晨静观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爽静谧衰败 沧桑感 浓茶 清闲 耐人回味悠闲清冷 安闲 落寞秋草萧索残破品秋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品秋味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16秋 日 胜 果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秋日胜果笔下之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点评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 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 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 就出来了。院子里

6、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 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 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他的大褂 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 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 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 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 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 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品秋味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 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 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和独特的审 美情趣。笔下之秋品悟探究作者写秋,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而是用 深沉的忧思和寂寞的悲凉来写

7、的。从开头的“秋 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 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到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 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 悲凉的感情色彩呢?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 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有 “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 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 人气质,浪漫情怀。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 、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 四季。心中之秋 在

8、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 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 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 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 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心中之秋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 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 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 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 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 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 ,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 ,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 地

9、将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物我悲秋 、颂秋?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讨论交流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物我拓展探究你对秋有 怎样的感悟? 结合古诗词及 现代散文中的 秋味,感悟我 们真实生活中 的秋味。实践练习结合你对现实中秋味的 感悟,运用“以情驭景,以 景写情”的手法写一段情景 交融短文,表现自己某种心 境。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结束语 其实,不变的是季节的轮回, 变幻的是人的心境。让我们用一颗 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 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天净沙 秋 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破屋浓茶小院, 日光鸽声残蝉, 闲人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笔下之秋走进秋天 根据课文仿写:透过你笔下牵牛花的蓝朵我感到了你内心的落寞透过你笔下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 _透过你笔下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 透过你笔下_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奇、有味、更像样秋雨特点干净利落 清 静 凉都市闲人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和夹袄 咬着烟管 桥头树底 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回答悠闲 平静品秋味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 、秋声,清、静、悲凉;秋味,悠远,孤独、寥 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