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布病培训gai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69303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布病培训gai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1年布病培训gai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1年布病培训gai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1年布病培训gai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1年布病培训gai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布病培训ga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布病培训gai(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 鲁 氏 菌 病的 流行与防控瓦房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 孙维功1一、布病概述1.布鲁氏菌病(俗称懒汉病和蔫吧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 畜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2.主要传染源: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 3.传播途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 源性感染和经消化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 4.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职业 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5.动物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目前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人畜间布病疫情,近年来报告人 间布病病例约50万例

2、,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公共卫 生问题之一,我国是布病疫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 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危害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08年我国共报人间布病病例27767例,治疗费用就将 近亿元,2007年我国畜间布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更大(交易、进出口及旅游业等受到严重影 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患病后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急性期患者 因误诊转为慢性后,无特效治疗方案,反复发作,长期不 愈,因病致贫。影响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牲畜患布病后导致 空怀、流产 牲畜数量增长缓慢或 负增长,使役能力下降或丧失,绵羊患病后流产率达 57

3、.75,牛为31.2%. 影响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牛奶及牛羊肉等是我国大众消费重要的动物源性食品, 一旦被布氏杆菌污染则可能导致食源性布病的暴发,引发 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3布病的溯源: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有关于人类布病的记载1860英国医生Marston对该病做了较为系统描述,并首 次将其列入一种独立的传染病 ,称马耳他热、地中海 热等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耳他岛检查死于该病士兵尸 体,显微镜检脾脏发现布鲁氏菌。次年分离到羊种菌20世纪30、40年代,世界上有3/4的国家和地区报告有 该病的存在和流行。尤其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197375个国家198294个国家90

4、年代至今上升180多/2004二我国布病疫情概况中国1905年重庆发现2例福建1925年发现4例谢少文在协和工作期间29例日本人在内蒙和吉林白城发现布病建国初期我国的布病疫情仍然十分严重,每 年都有大批青壮年因患布病而不能参加劳动 ,患病母畜大批流产,许多地区土地荒芜、 民不聊生。5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布病调查结果:除台湾、江苏、贵州、海南情况不明外,其他地区都有不 同程度的流行畜间疫情 羊22.5亿 ,感染率0.5%亿,占世界首位 全球18亿牛 1亿, 感染率 0.4 1.0% 全世界13亿人间疫情 调查了28个省 ,感染率3.0%6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间布病严重流 行(1/10万);7

5、0年代疫情逐渐下降,1992年疫 情最低(0.018/10万);90年代中期疫情持续上升 ,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最快的疾病 之一,2008年(2.15/10万),创历史新高,在甲、乙类传染病中位居第8,部分地区已位居当地各类传染病之首。疫情主要分布在内蒙、 山西、黑龙江、河北、陕西、吉林、辽宁、 河南、新疆。见图2781. 地区分布:20世纪,疫情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河南 、山东、山西及西北、东北的广大地区(图3 ).近年来,我国人间布病疫情持续扩散,2008 年,有病例报告的县已由1999年的127个增 加到763个,增加了5倍(图5)91021世纪,疫情主要分布在内蒙、山 西、黑龙

6、江、河北、陕西、吉林、 辽宁、河南、新疆9个省份(图4), 所报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 98%以上。1112近年来,我国人间布病疫情持续扩 散,2008年,有病例报告的县已由 1999年的127个增加到763个,增 加了5倍(图5)13142. 人群分布各类人群对布病均易感,牲畜养殖、畜 产品加工、收购人员、畜牧兽医和布病 防治专业人员是高发人群。男女比例2.7:1,以青壮年为主,20 60岁组占90.04%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图6)1590年代中期以来疫情迅猛上升并不断 攀升的原因:畜牧业迅猛发展,辽宁成为第8畜牧大 省防制工作不能适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落后的生产方式, 人畜共居一院、一 室

7、羊种菌在流行菌种中的比例显著上升控制的根本就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科学、规范化、现 代化规模化养殖等。16辽宁省流行概况辽宁省70年代末及80年代经过实施以畜 间免疫为主,检疫、淘汰病畜、免疫健康畜 等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畜发病率显著下降 。1989年全省通过农业部卫生部组织的基本控 制标准达标验收。1980年前、后数年每年全省无新发人。 1994年以来年发病人数迅猛上升,年发病人 数始终居全国前几位。172009年辽宁省布病人群分布:发病主要集中在256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 数的89.58%;男性发病387例,女性112例 ,男女发病比例为3.46:1。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全年总数的85.17

8、%。18三、布病的病原学(一)布氏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二)布氏菌的分型(三)布氏菌的抵抗力(四)标本的采集及运送19病原的分离及发现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分离到马耳他球菌。 1897年丹麦学者Bang和Stribolt在流产奶牛的子宫 分泌物和胎膜中分离到牛种菌 1914年美国学者Traum于流产猪分离到猪种菌 1953年在新西兰由Buddle从患有绵羊附睾炎的公 羊分离到绵羊附睾种菌 1956年美国Stoenner和Lachman在美国西部沙漠 林野鼠中分离到沙林鼠种 1966年Canmichael从美国猎犬流产胎儿中分离到 犬种布鲁氏菌、 1970年FAO/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把

9、布氏菌分为6 个种19个生物型。20病原分类1985年( FAO/WHO)布病 专家委员会第 六次公报公布 的新分类表, 仍分6种19生物 型,只是去掉 牛8型,增加了 猪5型。1.牛种布氏菌(8个型):1、2、3、4、5、6、7、9型2.羊种布氏菌(3个型) :1、2、3型3.猪种布氏菌(5个型) : 1、2、3、4、5型4.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1个 型)5.绵羊附睾种布氏菌(1个型)6.犬种布氏菌(1个型)21海洋型布鲁氏菌近10余年来,不同国家(美国、智利、法国、加拿 大、挪威、英国等)先后 20多次报道,从世界不同海域(南极海域、北欧海 域、南北美海域及英国海 域等)的10余种海洋哺

10、乳动物(海豚、海豹、各类 鲸等)分离到多株类似布 鲁氏菌的微生物。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形 态、染色、生化实验、血清学 、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的研究,确认这些菌株是属于 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且不属于 传统六个种型中的任何一种, 而是一个新种,命名为海洋种 布鲁氏菌(Br.maris),经过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 法对海洋布鲁氏菌进一步鉴定 ,认为海洋型布鲁氏菌可分为2个型,即鲸型和鳍型。 22布鲁氏菌属的抵抗力布鲁氏菌属的抵抗力布氏菌在合适条件下能生存很长时间, 有较高的抗灭活能力。对湿热、紫外线和各种射线以及常用的 消毒剂、抗生素、化学药物比较敏感;23水 50-120天 土 4-

11、120尘 21-72 粪 8-125尿 4-150 直射阳光14小时散射阳光7 8天24四、布病的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二)流行特点(三)流行病学调查(四)疫区调查及处理程序25传染源羊山羊、绵羊、绒山羊、小尾寒羊 牛黄牛、奶牛 猪 鹿(我省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天山马鹿长白山亚种、长白山梅花鹿 人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事件(雌藓醇、精液培养、肺炎)26传播途径皮肤、粘膜(主要途径,有破损) 消化道 服畜用疫苗(免疫原性、毒力和致病性都较人用疫苗强不可通用)喝鹿血喝生奶 饮用疫区下游水、游牧者人、畜共饮同一水源水喝羊汤、食羊肉爆发 ? 其他接触史 城市无发病或爆发 布氏菌不耐热

12、湿热消毒27呼吸道 (产生气溶胶) 助产是主要发病原因,不助产或助产时做好个人防护 切断传播途径,但不淘汰病畜仍不能有效防控,根本原 则还需与畜牧及农业部门联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母畜于春节前后集中流产母畜流产开始排菌,随其活动范围扩大污染范围越来越广,呼吸 污染的空气而发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布病发生初期表现为以皮肤 感染为主,以后转为以呼吸道感染为主。2.助产者是最早接触布氏菌的,助产者发病就诊,疫区被发现, 病畜淘汰,环境不再污染,人的呼吸道感染发病被阻断;我们调查 的往往是我们发现的疫情,多是经过疫区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计 算的各感染途径占比例与自然状态下的结果并不相同。3.而畜主不

13、助产,疫情就不能被发现,布病就会按其自然史进行 传播,就会有大量疫区人口通过呼吸道感染而发病 。 4. 呼吸道感染的传播途径很难切断,人畜间的传播途径要依 赖于坚决淘汰病畜加以切断,因此布病防制措施必须强调两部门密 切配合,联合防控。28传播因子病畜流产物胎儿、胎盘、羊水(装满细菌的口袋)病畜乳、肉、內脏(肝、脾)皮毛布氏菌在羊毛中存活4个月拔羊毛(凤城)皮毛加工厂工人(朝阳)污染的水土壤、尘埃(气溶胶)29宿主转移布病宿主已知多达60多种(家禽、家畜、野生动物及驯化动物)最适宿主最常侵犯、且寄生、繁殖的宿主牛菌牛 羊羊猪II北欧野兔 、 人猪IV鹿猪v高加索北坡野鼠30转移宿主偶然侵犯的宿主

14、,也可寄生、繁殖或仅引起轻 度感染牛羊种菌 猪(猪种、牛种菌也可转移到羊) 犬(犬种菌转移到牛、猪、兔、鼠、梅花鹿、猫)羊种菌转移多见、其他菌转移到羊少见(牧羊犬感染布病)31主要致病菌人 致病菌(羊多数、其次猪、牛,其它不致病或偶发 ) 羊 主要由羊种菌和猪1型致病牛 牛种菌、羊种菌和猪种菌致病猪 由猪1型和猪3型致病沙林鼠 由沙林鼠种致病绵羊 羊种、绵羊附睾种鹿 猪IV 的最适宿主羊、牛、猪种菌的转移宿主32影响流行的因素自身规律主要流行菌种更替 自然因素:旱涝灾害、暴风大雪、寒流侵袭等气候条件影响牲畜抵抗力和人群易感性,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发展和人为因素 对流行的影响 经济体制 发

15、达国家(养殖规模化、程序化、自动化、科学管理)发病率低1978年集体经济变为个体经济,庭院饲养,人、畜近距离接触,发病率上 升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实现牲畜的高频率交易 (加速本病的扩散和远程传播) 检疫、免疫开展不能适应高频率牲畜交易淘汰补助经费不到位,阻碍了病畜的淘汰领导重视、提供畜间免费疫苗等可有效控制疫情无个人防护,人畜共居(落后的散养方式) 饮食习惯(生吃肉、生饮奶等)33不同疫区特点羊种菌疫区主要传染源病羊;侵袭力和致病力强。疫区易产生 暴发流行,发病率高,发病急重,多有典型临床表现 牛种菌疫区主要传染源为牛,牛种菌毒力相对弱,侵袭力强。 畜间爆发、人间散发;症状、体征不典型。 猪种菌I、III型毒力介于羊种与猪种之间,猪可爆发流行 ,人间一般散发,个别症状较重 犬种疫区 人可被感染但症状较轻 混合疫区 其流行特点取决于当地存在的主要菌种34布病发生与扩散同种动物间传播传染源通过泌尿、生殖、消化道、泌乳等排 菌污染环境,健康牲畜接触污染环境被感染性传播垂直传播哺乳1. 母畜流产开始排菌,阴道排菌量最大、持续时间长,是 人、畜布病流行程度和季节性发病的主要因素2.2-3月母畜流产,3-4月人发病,5-6月达高峰,7-8月维 持一定水平,秋季开始下降35向其他动物和人的传播传染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