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300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语文的“诗”与“远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语文的“诗”和“远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效性探究【摘要】: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经大序中这样阐释诗歌的定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鉴赏作为独立的学习板块,成为了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考量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这里有功利性(高考)的驱动,也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所以在新的时期,积极探

2、究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好诗歌鉴赏,高中语文教师还任重而道远。【内容】读懂诗歌,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古人运用凝练的文字描绘着优美的山水,绚丽的自然,诗人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勾勒着独有一番滋味的心境,供后人瞻仰它的壮丽、雄浑、清晰、恬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今天的莘莘学子有义务学好诗歌,爱上诗歌。这不仅仅是高考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一、学生心中的“诗歌“初到高一的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映入眼帘的就是诗歌单元,对高中阶段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在我第一次教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抵触情绪,因为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趣,通俗易懂,文脉清

3、晰,容易抓主要情节,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而诗歌里的语言精练,中心深刻,即使有参考资料辅助预习,也很难抓住诗歌的中心,必须要通过多次理解,老师的点拨才能理解个七七八八,因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再者,因为难以理解,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就会对诗歌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懂得还有破解诗歌密码的方法。如果一开学就开始讲授诗歌的新内容,学生知道最多的就是先死记硬背,掌握生字词,在他们心里留下的无非就是考试要默写的诗句,从而他们不会感受到诗歌的美,甚至为什么要学习诗歌。在课堂上,当我们一起回忆初中所学诗歌时,比如天净沙秋思 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等,学生对诗歌

4、的中心思想了如指掌,他们滔滔不绝说着老师要求背诵下来的主旨,语言优美精炼,也为自己的完美答案感到高兴时,我问: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什么画面,能想象一下吗?这时学生顿时红了脸,没有下文。所以学生的心中没有形成理解诗歌的概念,对学生而言诗歌只是背诵的材料,会背诵,却不懂诗歌文学铸就的艺术美,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下自己的教学了呢?二、老师心中的“诗歌”经过一届的教学,反思总结了在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高中阶段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简单的教学手段,使学习诗歌鉴赏的趣味性大大降低了,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从而显著了降低了诗歌鉴赏教学的整体效益和效率,使其

5、停留在理性的翻译诗歌内容,解决考题上,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信心和趣味,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这使得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出来,达成古诗词美化学生心灵的目标无从谈起,传递弘扬和实现人文精神的任务变得如空中楼阁(罗杰)2、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不突出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课堂上,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代替了循循善诱,这有课时安排较少,教师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接受较慢等多种原因,但是实际上老师的主导地位已然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课堂就会变成“没有半点波澜的死水”,老师的解读成了诗歌鉴赏课的全部,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情感、经验、思想,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因此在解读文学

6、作品时必然独具特色。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要让 “劳心劳力”变成了阻碍他们个性思考的杀手锏,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诗歌鉴赏的教学,从而将学生鉴赏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3、教学功利化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在高考的指引下呈现逐步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1)忽视能力培养,只重视鉴赏的技巧,特别是在高三阶段,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更是层出不穷,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学习造成了严重干扰:(2)忽视质量,只重视数量,希望能押中高考题。所有这些现象的行为没有考虑到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规律,从而丢失了诗性美,与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三、高中语文诗

7、歌鉴赏方法的探究(一) 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诗歌意识什么是诗歌,为什么要学习诗歌,怎样欣赏诗歌,成为高中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问题,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来说,打好学习诗歌的基础尤为重要。首先,结合课本的诗歌单元设计内容,可以在学习之前给学生简要介绍关于诗歌的发展史,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联系重要代表诗人及代表作进行讲解。其次,提供诗歌题材的分类,咏史抒怀、咏物言志、羁旅思乡、送别怀人、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爱情闺怨,让学生感知诗歌的主题来源于生活,描写着生活,从诗歌内容中充分体会诗人对细腻情感的刻画,对生活际遇的感悟,拉近学生与诗人的“关系”。再次,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即表达技巧,它包括修辞手法

8、、狭义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写角度、结构与立意,因此不免需要学生功利化的记忆这些专业术语,才能在解答诗歌题中游刃有余,诗歌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了,但仅仅这样被动的学习是不够的,欣赏文学作品,读懂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 加强朗读背诵,提高教学效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从小学学习诗歌都是通过熟读背诵来感知诗歌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高中阶段的早读默写,课堂积累对学生学习尤为重要。两个学习阶段唯一不同是老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效的点拨学生如何背得好背得快,不能死记硬背,而这就涉及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水平,水平的提高也要通过不断积累来实现,

9、所以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早自习和课堂主动回忆学习过的同类题材或运用相同表现手法的诗歌及主动积累同题材的诗歌,从而加大积累量,要求学生坚持读背,坚持书写,量变到一定程度终究会发生好的质变,落实和坚持绝对少不了。(三)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诗歌鉴赏板块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一方面学生积累不够,读不懂或是理解错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一方面在高中学习诗歌鉴赏带有功利化,就是为了得分数,所以诗歌的文学性就被大大抹杀,学生从中找不到乐趣就会避而远之,唉声叹气。所以传统的学习方法不仅会使学生狭窄了视野,而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功能也会被削弱。新课程标准

10、下的语文教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巨大挑战,由老师为主体的课堂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因此需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首先,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复习欣赏诗歌意境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我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语文水平高低按照ABCDEFGH的字母进行编排,把黑板分为6 个板块,当我提出“找出这首诗的意象时,由成员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再由成员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越靠后字母代表的学生越主动参与活动得分越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次,开展学习诗歌的有趣活动。比如简笔画:用一诗一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通过简笔画来呈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深刻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自主创作诗歌比赛:把课堂延伸到校内外,通过开展郊游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自然,生活的美好,引导他们触景生情,学会抓住生活题材写诗歌,从比赛中学会成长,培养兴趣;欣赏名画,曾有人赞叹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多接受到艺术的熏陶,也能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书法比赛:为了培养学生领会诗歌艺术的魅力,用书法比赛的形式呈现学生自己所掌握的诗歌语句,这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信息“一箭双雕”的做法。总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天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