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钧生《十三势心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926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钧生《十三势心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十三势浅释洪均生 著原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也叫长拳,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好像江海流水,滔滔不绝。原文: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动作是手法的动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 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我们如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后斜角引进

2、,同时用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 松肩沉肘,下塌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 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以上是四个正方。2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採则手走高处,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猛,不得不退,

3、还是一手引,一手拨。肘,是化捋、採、挒的。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以上四式是四个斜角的着法。原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式。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 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前进火象,后退水象,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这是分开单讲。如果合起来讲,则此拳任何一点动作,全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而在前进顾盼的时候, 全离不开中定。 就

4、是讲八方, 也必须先有中心, 没有中心,是分不出八方的。并且八方的界限,不但是平面的,立体也有八方,变化必多。有的人迷信八卦五行,又说不出唯物的道理来,使人疑惑。也有人认为八卦五行是玄学,其实是科学的,每个卦字或五行字,正如研究物理用A、B 代表一种符号一样,不过这种符号还有意义。3 太极拳八法运用歌诀洪均生著作1 掤歌太极练 掤劲,劲要走螺旋。螺旋分二式,里缠和外缠。处处是缠法,要松又要圆。圆中求紧密,周身相随连。能随就能粘,能连才能黏。圆转无空隙,虚实变万端。万殊归一理,是谓太极拳。(备注:掤,音 p ng)2 捋歌捋是引进法,变化真稀有。两人搭手掽,松肩更沉肘。右手接右腕,左腕接左手。前

5、手里缠引,后手变前走。下塌而外碾,管住对方肘。对方如前随,引进莫迟留。对方如后退,变按发双手。(备注:捋,音l)3 採歌採和捋同类,进步走上圈。步落人腿外,手引后斜偏。彼进我亦进,彼退挤按连。高来低打法,仔细熟究研。4 挒歌挒亦捋採类,低来须高打。前腿向后退,手挒分上下。后手劲斜引,前手劲正发。倒卷肱作用,以退为进法。5 挤歌挤破捋採挒,人引我前随。前步同手进,后手肘弯齐。4 后手防击面,前手即挤之。正斜因来势,上下各随宜。前脚一塌地,挤劲发勿疑。6 肘歌发肘在挤后,双方已贴近。挤劲被人化,立时发肘劲。肘法有数种,学者仔细玩。高来低打法,发肘名顺拦。彼从右侧攻,托我右肘尖。我肘左上引,右腿急右

6、前。腿入彼裆中,肘走正一圈。回肘下攻心,两手同里缠。右肘腿同进,左步跟勿延。低来高打法,发肘名拗拦。对方在前面,地位稍左偏。拗步来拨我,我是左腿前。我急左转身,左手下内缠。引彼劲落空,右肘变外缠。击彼左胸肋,向我左前颠。手前而腿后,拗中顺为先。又有鸳鸯肘,左右相连环。彼从背后搂,右引左攻坚。引时右步撤,右肘走外缠。使彼向左闪,左肘走里缠。紧贴左腰发,彼胸撞肘尖。还有背折肘,左肘右发拳。拳彼引化去,引我更向前。双手合劲开,右足向前窜。背与彼胸贴,左肘击左偏。全在脚步活,发肘方万全。5 谈谈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和研究洪均生一、应当研究什么?近年来,陈式太极拳这一古老传统套路逐渐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重视,

7、各地相继成立“ 研究会” ,这是陈式太极拳发展兴旺之表现,令人鼓舞、高兴。在此大好时刻,我们有责任将陈式这一古老拳种,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使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不仅能起到保健医疗的作用,而且在技术上也为稳步走上世界体坛做出准备。但是研究什么呢?陈鑫先生曾说:“ 此拳理精法密 ” ,所以我们应当抓住 “ 理”“法” 二字,研究 “ 理”怎么“ 精” ,“ 法” 怎么“ 密” ,更重要的是怎样使理论与拳法合一,即万变不离其宗。二、应该怎样研究?我们先谈太极拳的 “ 理” 。太极拳拳理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对立学说,实际符合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说:“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8、大家都知道,真理只有一个,陈式太极拳的理当然也只有一个,只有认定这个“ 理” ,才能细研其 “ 精” 。“ 法” 是以拳 理为依据的,陈式运动处处不离缠法,无论正旋、反旋与公转自转都是走螺旋形的。螺旋运动的方向变化十分复杂,大体说来,不外乎陈鑫所讲的“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 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等六对螺旋方向。除顺、逆二法为自转外,其余的可以认为是公转。陈鑫没说出公转中的正旋、反旋。如果我们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自转的顺逆同样包括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及大、小等方向。陈鑫既然指出 “ 缠法” 是太极拳的基本规律,我们学陈式拳就应首先研究清楚缠法的自转、公转

9、应当怎么配合,怎么做。且太极拳是整体运动,应当上下相随,即:有顶到踵一动无有不动的,也可以说无处不是螺旋运动的。整套拳里的每个动作,无论是缠法的自转角度,还是公转中的里弧、外弧的大小、高低都各有不同。我们要研究它外在的运动形式,更要研究其内在本质。外形不正确则难以继承,不了解其本质,则难以发展。换句话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 所以然。三、怎样知其所以然呢?陈发科老师常教导我们:学拳第一步要学对;第二步要练熟;第三步要练细、讲明。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配合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要学对,就要朝夕跟随老师, 认真听他讲解,将他的示范动作详细地记到脑子里,再时时刻刻加以纠正,否则在短期内是绝对学不正确的。所

10、以陈鑫先生说: “ 三年一小成 ” 。我则认为初学的三年之中,是边锻炼边纠正的阶段,若 能纠正的大体不差,也可算小成了,但此时只是小学毕业的水平。势接近正确后, 再坚持锻炼两年, 自然越学越熟, 眼、身、步、手的配合, 处处合乎规矩了, 这会又是一个层次。陈发科老师曾说:“ 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 陈师所讲的“ 有用” ,是指陈式太极拳法的应用,它离不开十三式的原则。为了弄明白每个式子中每个动作属于十三式里八种手法的哪一种,就得由老师通过实验逐一讲解, 也就是武术中常说的: “ 拆着” 和“ 喂着” 。由此才能渐渐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然后再逐式加细,方能有所收获。当然,学推手就

11、是科学实验的初步方法。但推手仅是陈式第一金刚捣碓的前四个动作的手法,只是一个起步阶段, 如同小学生学着运用简单的词汇造句子一样。为了全面了解套路中所有式子的用法,必须从第一式开始,逐式实验。只有在实验中,才能理解第一路拳中的四个金6 刚捣碓以及其他同名式子的练法有什么不同。如:云手有跟步、偷步、盖步;高探马有转身撤步与不转身;同是猿猴献果,一路右手的顺缠角度小于二路的左手;二路同样有两个拗拦肘, 前者右手走外下弧线;而后者走外上弧线等。我们学陈式太极拳, 如果能洞察每一式动作的本质,也就理解了陈鑫先生为什么说它的“ 法”要“ 密” ,也就能照他说的 “ 练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若无人” 的

12、方法,去反复练习到 “ 周 身上下都是拳 ” 的精熟阶段,从而在技击方面打下有利基础。四、更要了解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 ,是毛主席指出的运动目的。 陈式太极拳作为一项古老的武术运动,实际说来不仅是外形的运动, 这种运动形式不但有技击的妙用, 更是医疗保健的良方。 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技击问题应从力学着手实验,对医疗保健问题应从生理医理着眼。可惜我对生理学和医学都是一窍不通,须同爱好者,习练者共同研究。生命在于运动是众所周知的,而且经过考验是行之有效的。但体育运动种类很多,虽然都能增强体质,但人们条件不同,有的运动项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练的。太极拳却不太受条件限制

13、,不同性别、年龄、强弱甚至慢性病患者都可以适当选练,且有益无损。不过我们还应该知道,练太极拳只是保健医疗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万能的,在学练的过程中,对于生活仍须全面注意。最重要的是:青壮年应节欲,中老年戒生气。古语云:“ 祸莫大于有所恃 ” 。如果仗恃功夫,而不谨慎生活规律,仍然不免生病,甚至促短生命。五、怎样学、练、教?学必有师,应求明师。即便是明师也各有其长,各有所短。人无完人是肯定的,所以应当尊师,却不可迷信明师。 尤其所谓 “ 名师” ,更不可迷信。 我们学拳还要求助于古人遗留的拳谱,对于古人的著作也应当善于批判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言简意赅的好句子,要善于结合实践加以体会,这样

14、才能有收益,进步快。怎样练拳呢?主要从松、圆、静着眼。当前学陈式拳的不免有种错觉,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快和有劲, 其实并不对头。 我初从陈师学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慢练还是快练?陈 师说:“ 开始应当慢练。 ” 我则体会慢是为了细找规律,求姿势正确。所以慢是学拳的方法,而 非目的。因此,练时应当想着老师所讲的有关拳理、拳法,慢慢的照规矩练。 虽然要用功多练,以求达到熟字, 但更要重质量, 不可单纯追求数量。 同时应当根据个人体质, 适当调节运动量,以免过于劳累。领悟快者不可自恃聪明而松懈意志;领悟慢者也不必自卑而畏难不前,总之,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肯探讨,定有所获。怎样教呢?首先要向学者讲

15、明武德与武术的关系,并根据陈鑫先生和陈发科老师的要求,把有关缠法的理论、方法讲解明确,严格要求。陈发科老师对于推手的练习,主张必须先把拳 学对,练熟,练细,然后再进行推手的科学实验,我认为这是循序渐进的正确道路。因为陈式太级拳 “ 理精法密 ” ,技击方法千变万化, 包罗万象,而且“ 缠丝劲 ” 刚柔相济,转换处灵敏迅速,不是专以手慢让手快,有力打无力来制胜的。我记得许禹生同学自幼练拳,会很多套路,功夫也很扎实,陈师曾夸他发劲很“ 脆” ,但他却诚心悦服于专工陈式太极拳的发科老师,这是为什 么?我们应当研究研究。因此我也曾说:“ 真正做到一专,则一专之中必然包括多能。”7 当然,我们不但要教青

16、年练拳, 更要注意培养十岁左右的少年。在以缠法基本规律为主的教法外,要多练习腰腿基本功。总之,我们应当研究编制不同层次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爱 好者的学习研究:少年多练基本功,青年多研究拳理,年老体弱者以松柔为主,照规矩慢练, 使陈式太极拳健康地发展下去!太极拳推手的求实、求真- 洪均生太极拳本是科学的运动, 当然它的动作在推手中的表现都应是实而且真的,因此它的理与法既符合科学,自然胜负之分只能在力与巧的运用如何,而不是单凭意念如何所能解决的。但是有些太极拳的个别名家,故弄玄虚,甚至连岁数都不实,在与弟子表演所谓的“ 凌空劲 ” ,手不贴身,即以意做势,或按或捋,而被动者即随意而倒退或前进,以哗众取宠,使观众惊异,更为可笑者,某些领导也随声附和,为八十余岁的老人祝百岁的大寿,久假不打,可为浩叹。近读 1990年 6 月“ 求实求真 ” 一文,感觉到太极推手渐向科学转变,颇为可喜。文中谈及老黄忠,冯志强表示: “ 还要再学习 ” 及“ 希望你们超过我 ” 的话,我更赞佩。于同志虽是一位老年知识分子,对推手愿以亲身尝试,而且了解单讲用意不用力不起作用,态度是求实求真的,也是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