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068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经济学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一、空间的概念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 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五、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中 是如何分布与连接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它的形 式和演化,不仅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基础和文 化传统,更取决于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经 济实力和人们管理城市的能力。一、空间的概念 1、空间可以分为地理空间、数学空间 、经济空间 2、经济空间是地理空间中经济事物或 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1、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 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 2、工业区位论

2、:是研究工业经济活动 的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用来说明一个区域或 国家内的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形态。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 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 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创, 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根 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 合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 式,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 祖。 1、肥沃 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

3、点都可以耕作4、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域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实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的平原6、农产品的价格、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都固定不变7、运费与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理论前提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 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 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 设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 三圃农作圈谷草农作圈轮作农业 林业 自由农作圈 城市 理论局限性

4、和贡献: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 评介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 ,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素也比较简单,而且没 有考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 润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工作,其理论 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 学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 (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 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和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 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

5、理分布从而获得最 好效益的理论。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他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 区位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 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 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 讨,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 合实际,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 本主义国家人口及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 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 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 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 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 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 劳动

6、费用和集聚力作用。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他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影 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第二阶段:将劳动力费用作为考察的对象,考察 劳动力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用合计为最小时的 区位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所谓考察对象,考 察聚集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 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 论中的集聚指向性。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 的三种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

7、和 乳品业等。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 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 局地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 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 啤酒一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 等0.03吨。水可以作为遍地原料,而大麦和啤 酒花则属于局地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 指数为0.03,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 中,啤酒长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 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劳动指向论的应用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

8、和机械 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 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 市向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 ,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 散已经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 律。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 ,是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同杜能 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 则,只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 竞争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区位趋势 。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也比较简单 。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

9、理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 述工业区位的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 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 出发点。今天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 布局和最佳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 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 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斯泰勒采取类 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 域或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 发生联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 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 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 括

10、。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 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 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 ,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 务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 围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 最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 应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 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由 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一定的 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模等级越低,数量 越多,反之则越少。克里斯泰勒根据这一实 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等级形成的条 件,并把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为补充区域 ,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的补充区域

11、的 大小。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K=3 ) 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 分为几个等级,将各种 商品的限界值也相应地 划分为若干等级,在各 等级中心地配置相应等 级限界值商品,同时辅 之以该等级限界值以下 的商品;在最低等级中 心地则只配置最低等级 限界值的商品。这样, 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 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 网络。 多级市场区(K=4)多级市场区(K=7)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 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如零售、 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政、专业服务、文教娱 乐等。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 干档次,因而

12、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 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 系。这样,高级中心地才有可能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 ,称之为:“高级中心地功能”,低级中心地则没有这 种功能。根据是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可以决定某 一中心地在中心地系统中的位置。 所以,中心地理论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 域或国家内的城市等级极其空间分布形 态。同时,该理论还认为,中心地的发 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而中心 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性 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增长的快慢。因此, 中心地学说也可用来说明个别城市的发 展。但是,由于克里斯泰勒的理论并非 现实的归纳,难免与现实差距甚大。 上述农业区位论、

13、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 理论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对城市地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经济 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 城市本身作为一个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地域 实体,为了从总体上直观把握其基本的空间结构特征 ,人们往往要借用模式研究的方法。早期研究可以追 溯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芝加哥大学 教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以及哈 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1、同心圆模式 2、扇形模式 3、多核心模式1、同心圆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 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 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 构的同心圆模式。 伯吉

14、斯的同心圆模式图: 图41 同心圆模式图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的推论基于均质性 的平面,划带过多,同心圆形状过于规 则,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 们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 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 利用形式。因此,同心圆模式的适用性 受到局限。 但是,应该承认,伯吉斯的该理论在许 多方面是值得称赞的:首先,他从动态 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这是十分可取 的一点。其次,在宏观效果上,该模式 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再次, 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 法,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不 少有益的学说和模式。伯吉斯的这一贡 献超出了他所提出模式本身

15、的含义。2、扇形模式 扇形模式是美国城市经济学学者霍伊特 提出的一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霍伊特 1939年对142个北美城市在30年代的内 部地域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提出该 模式,即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 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上。 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的圈层地域 结构,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 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 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 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 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 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 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 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 是一个平

16、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因此, 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见图4 2)。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 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 理论进了一步。但扇形理论仍然没有摆 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尽管在同心圆 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交通线路的作用。3、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是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 1945年在城市的本性中提出的一种城市 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模式,表明城市土地利用 是围绕着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 他们认为,许多大城市不仅存在着中心商业 区这个支配中心,而且还有若干个较小的中 心支配着一定的地域范围。根据他们对美国 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发现大城市一般可分 为六大片、九个区。这六大片是: (1)中心商业区(CBD)。 (2)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 (3)重工业区。 (4)住宅区。 (5)小核心。 (6)郊区与卫星城镇。 九个区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