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7056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黑龙江省大庆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谈文化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

2、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

3、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在正常

4、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怎能有不能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制约。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22、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是不密切。B

5、、俗文化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能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D、雅文化是俗的“自觉” ,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雅文化和俗文化虽然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但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B、当整个社会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C、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

6、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D、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 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 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 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泰常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

7、“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 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 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 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 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虎,两得之势也。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 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

8、,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 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姚泓: 后秦国主,羌族人。兴:姚泓的父亲姚兴。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卞 庄刺虎: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3A、稍迁著作郎中 稍:稍微,略微。 B、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穷:困窘 C、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 D、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纵:即使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

9、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是( ) (3 分) 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 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 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 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 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 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

10、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 晋军打败。 7、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 (5 分) (2)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5、6 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

11、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6 分)9、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惨象,_;流言,_。 (纪念刘和珍君) (2)复为慷慨羽声,_,发尽上指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3)携来百侣曾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沁园春 长沙 )4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面 壁 敦 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狮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大 千在 40

12、年代西出嘉峪,寝食莫高窟,探寻人物画的渊源,其中就有叶恭绰的启发。叶恭绰: 广东番禺人,清末当过铁路总局局长。北洋政府时,当过交通总长、邮政总局长,后任广 东军政府财政部长,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新中国成立后,当过第三、四届全国政 协委员。叶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 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 ”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 风。所以大千也说,他之所以“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 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 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

13、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 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 年 3 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 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 道,开始对石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他们总共为 309 个洞窟编了号。 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 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 年 3 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 及差厨等一行 9 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

14、,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 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 50 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 5 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 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 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 西藏,每斤价格在 40 至 50 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 100 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 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 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 7 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 是一手秉烛

15、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 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 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 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 即使这样, 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 然可以使你抨然心动。 ” 1943 年 5 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 峡” ,位于安西县城南约 200 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 石窟群

16、。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 为“敦煌石窟艺术” 。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 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如第 17 窟的盛唐壁画,其技艺之 高,保存完好如新,为莫高窟所未有。还有一幅西夏水月观音像 ,大千更是反复欣赏, 赞叹不已。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 10 余幅。包括西夏的 水月观音 、唐代的吉祥天女 、 大势至菩萨以及供养人等。其中一幅卢舍那 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5A叶恭绰曾对张大千说吴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国人物画坛就再无大家出现,仇实父不 够软媚,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