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66367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 人际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一、人际关系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心理相融的关系)(一)人际交往 通常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彼此 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交往的媒介语言、表情、身体语言信件、电子邮件、电话、电报、手机 (三)交往的对象 血缘关系自然性人际关系 地缘关系社会性 业缘关系业缘型趣缘型血缘型地缘型随缘型人际关系二、人际交往功能 (一)人际交往可以消除焦虑人产生焦虑需要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 (二)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马斯洛的归属需要对个

2、体来说与其他需要同 等重要,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 能。 (三)人际交往可消除不正确的认知 亲和行为可成为消除不协调的有效工具。亲 和行为可随焦虑增加而增加。(四)人际交往具有交换价值 1、实用主义:多个朋友多条路 2、交换思想、隐秘的情感 3、促进个人的成长 (五)人际交往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交往方式不同将导致不同人格 1、亲近型:主导地位-依赖型人格 2、对抗型:与人对抗-自恋型、完美型、报 复型人格 3、回避性:采取回避-回避型人格二、制约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空间距离 (二)相似与互补 (三)相貌 (四)良好性格 1、尊重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2、平等待人,一视同仁。 3、以

3、诚相见,作风稳健。 4、性格开朗,待人热情。 5、谦虚谨慎,有独立见解。 6、富于幽默,有审美水平。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 一、交往分析理论:伯恩(Berme.T.A.)于 1957年提出。 (一)PAC理论 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含三种成分,即PAC 。1、 P(Parent)-父母-权威-优越感 行为表现: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 用权威。 言语特点: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2、 A(Adult)-成人-客观、理性-平等 行为表现:待人接物理性,慎思明断、负责 、对他人尊重 言语特点: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3、 C(Child) 儿童-冲动-服从、任人摆布 行为表现: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

4、儿天 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即兴 ,不负责任、玩世不恭、无主见、逃避退缩 、自我中心。 言语特点:我要、我想、我不管、我不 知道、我就是要(二)PAC三者关系表现 1、污染:三种成分中糟粕或消极面互相 影响 2、整合:吸取三种成分的精华和积极面 3、排斥: (1)排斥父母-反社会人格; (2)排斥儿童-强迫人格 (3)排斥成人-精神病状态(三)PAC交往具体形式 1、P-P:自以为是、指责、偏激苛求的性格 2、A-A:理性、负责、尊重。 3、C-C :同流合污、不负责任 4、P-A :互补(我期望的,正好对方能回应) 5、C-P :互补(我期望的,正好对方能回应) 6、C-A :互

5、补(我期望的,正好对方能回应)PAC二、生活态度与人际关系 哈里森提出的四种生活态度 (一)我不行,你行:自卑、怯懦。听人他 人摆布,渴望他人的爱抚与承认。 (二)我不行,你也不行:心态悲观。被爱 的机会少,体罚比较多(不与人交往) (三)我行,你不行:狂妄自大。受父母毒 打、虐待。具有强烈的报复与犯罪心理。 (四)我行,你也行:平和心,善与人合作 。具有宽容精神和乐于接受的表现。三、自我三层理论 美籍华裔学者许良光教授提出的心理社会稳态学说 。认为人的意义只能从人际关系中寻找。 (一)自我三层含义 1、自我深层(亲密层) 2、自我中层(角色层或支持层) 3、自我浅层(工具层) (二)自我三层

6、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自我深层(亲密层)空虚:亲密层不仅能给我们 带来慰籍,也让人感受到责任。一个内在资源丰 富的人,自我深层空间就会非常广阔。这将导致 他们兼有自恋型与完美型人格偏激刻板、缺少 弹性、不分亲疏远近、强求公正与完美。2、自我中层拥挤:对一切东西都赋予过 多情感。导致不能与任何人建立亲密的 关系。神经症者的表现。 3、自我深层不充实,把中层当浅层使用 :类分裂型人格的特点,他们的情欲资 源贫乏,导致动力不足,他们安于现状 (不修边幅、举止怪异)。 4、自我深层相对空虚:实用主义者,他 们的自我中层和浅层会随着处境的变化 而变化。四、群体行为的特殊性 (一)推动群体行为的动力 心理

7、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场论:认为一个 群体就像一个磁场,它将形成一种特殊的群 体动力,这种动力将对群体每一个人的行为 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在这种群体中,其行 为将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如果不警惕这种 变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二)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 他人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 压力下被迫发生的。 2、从众:个人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 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 的行为。 3、强制:是來硬的,目的坦率而直接 4、操纵:是来软的,目的隐蔽而间接第三节 几种基本负性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又称社交恐怖。与人交往时 常感觉紧

8、张恐惧,导致各种活动困难和心理 障碍。伴有脸红、出汗、心慌等生理症状。 平时回忆又不断强化恐惧,从而走向孤独自 处。 形成原因:成长过程中重大挫折、缺少社会 支持、自我意识感畸形(主客镜我激烈冲突 )等是基本原因。自卑、模仿与暗示等都会 强化社交焦虑。 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时因不如别人 而产生的羞、怒、恨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是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 、普遍性。三、羞耻感:羞耻感是因自已德才貌缺憾而 产生的自卑情绪体验。青少年及自觉有过失 缺憾的常人产生一定的羞耻感是健康的,是 意欲向上、企图改进的推动力。孔子曰:“ 知耻而后勇”。但因认知片面化而导致的长期而严重的 羞耻感会演变为沮丧、自贬、绝望的痛苦情 绪,损害心理健康。是一种 内化的自我惩 罚(社会性厌恶)-自己惩罚自己。 四、内疚:是个体主观认为对过失或罪行负 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愧负罪的情绪 。它是正常人都有的“良心”的反映。 但长期只沉浸于内疚而无行动则会损害 心理健康。 第四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寻找共性 二、良好印象 三、提高能力 四、正确处理冲突 五、通过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提高自身交际能 力 本章作业 1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青少年不良的交往类型。 3简要说明人际交往的功能。 4如何调适青少年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 5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人际交往理论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