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4055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黑龙江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鹤岗一中鹤岗一中 2012201220132013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高一历史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0 小题,共 60 分)1 1、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A、春秋 B、秦朝 C、汉代 D、宋代2、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2、 )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C、 “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3、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 A、 “五口之家,治田百亩” B、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C、 “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D、 “日出而作,自给自足”4、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

3、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5、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这种手工业生产( )A、生产虽集中但技术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B、技术水平虽高但生产分散,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2C、生产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D、妨碍市场发育且无益于小农经济的稳定6、 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

4、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由此可见(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7、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经营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8、据北京青年报信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根据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

5、的文明现象是( ) A、丝绸、青瓷 B、纸张、铁犁 C、青花瓷、活字印刷佛经 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0、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地被淹没了,翻翻史书,除郑和外再没有航海家被史书立传。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 A、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 B、中国是农耕文明社会 C、中国地大物博,缺少开拓意识 D、 “重农

6、”比不过“重商”观念11、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 。 ”这是 18 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3A、丝绸 B、瓷器 C、铁器 D、青铜器1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到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能够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是( )(1)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2)考古发掘 (3)史书记载 (4)民间传说A、 (1) (2) (3) B、 (2) (3) (4) C、 (1) (2)

7、D、 (1) (2) (3) ()13、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14、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这表明唐代(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15、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

8、人的田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 “(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 。这说明( )A、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 B、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C、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1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17、某历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的“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

9、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18、 “1500 年至 1763 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 1500 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 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4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19、 “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局势和历史发展进程,这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 (1)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了欧洲同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3)开通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通道 (4)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 A、 (

10、1) (2) (3) (4) B、 () (3) (4) C、 () () () D、 (1) ()20、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做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 D、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21、1524 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他的中央了,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班牙人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

11、,掠夺巨额财富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22、1494 年 6 月 7 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一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 )A、麦哲伦 B、迪亚士 C、达伽马 D、哥伦布23、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主要是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过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

12、、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525、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越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

13、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西方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 D、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26、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分别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27、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最终要看其有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没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主要体现在( )A、育人举措 B、

14、求富举措 C、求强举措 D、外交举措28、商业文明对应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其含义是商业发展导致的社会进步。20 世纪初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社会思潮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制强” C、 “实业救国”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9、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创办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30、1882 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 400 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