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3114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当时的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 或以鲜血淋淋的场景, 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强烈控诉, 对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的谴责。 这便是它的核心思想内涵。“反思文学”紧随其后而来。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 文革 ” 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包括早期的“大跃进”、 “反右扩大化”等),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总结的高度。与“伤痕文

2、学”相比,它的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结束之后, 中国政坛上终于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整治运动。随着邓小平在 70 年代末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 一场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此展开。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等获得重生, 开始反思建国后的历史问题。 初期,他们反思的内容只局限于政治层面; 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反思人本身,审视自我,研究更深刻的问题。“伤痕文学”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早期的 “ 伤痕小说 ” 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着往昔岁月中苦难、

3、 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 倾轧、相互利用和对人类美好 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的宣泄。 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蕴含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而在“反思文学”初期,对于农村问题的反思是作家写作的重点。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是代表作。在剪辑错了的故事 中,作者抒写了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甘,在“ 大跃进 ” 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作者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把现实和历史加

4、以对照,深刻揭露了极“左” 思潮泛滥时期造成的虚假浮夸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从王蒙的蝴蝶开始,作家将写作的触角伸入对人性、人的价值问题等的思考的领域。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表现友情的驼铃、表现爱情的如意和讴歌人的生命力量的北方的河等。它们在文坛上都有各自不可忽略的影响及意义。 “伤痕文学” 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 带来悲剧意识。“反思文学”立足当代历史进程,揭示从左到极左的转化,促进现实主义的深化。 它的出现带来中篇小说的崛起, 意识流 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也逐渐引入。而局限性却也是不可避

5、免的。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明显出现悲剧意识 ,但其悲剧精神只体现在表层, 忽视了对于人的刻画。 其模式化的喜剧结尾也相当明显,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 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有密切关系。与之相比, “反思文学”则表现得更加理性。感伤情绪在“ 反思文学 ” 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深刻思索的有意识的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糅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社会的联系。 但它的思考结论过于简单化,大多运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没有形成全新的审美规范等。任何作品及思潮的问世,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不同之处即是由此而来。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环境、人的精神面貌等。 所有这些, 在阅读过程中稍加用心,不难体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