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王文举(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0634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5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王文举(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开题报告——王文举(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开题报告——王文举(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开题报告——王文举(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开题报告——王文举(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王文举(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王文举(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工作视角下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姓名王文举导师代志鹏学科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矫 正 社 会 工 作培养单位云 南 民 族 大 学开题时间2014 年06 月06 日1 一、 选题理由,研究目的及意义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一、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据统计,自1998年至 2004年的 7年间,全国司法所接收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 212万余人,安置约 206万余人。据司法部2012年公布的近年来刑满释放人员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50 万名刑释人员,他们能否顺利回归社会关系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3年 11

2、 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2013年 12月 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决定规定,劳教废止前依法作出的劳教决定有效;劳教废止后,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刑满释放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不但是处于社会所排斥的边缘弱势群体,而且是社会治安的潜在问题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在家庭生活、就业、社会交往等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 反映出他们返回社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反映了他们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程度,是他们成

3、功回归社会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社会融入程度是决定刑满释放人员是否会重新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有犯罪前科的重新犯罪率远高于无犯罪前科的犯罪率 (邹庆祥等,2003 )。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缺乏包容态度,可供他们选择的工作途径和机会有限,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接纳,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迷惘。社会世俗的压力使刑满释放人员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回归社会,很容易造成他们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刑满释放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慎将会破坏社会稳定,给国家与人民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2010年, 中央社会治

4、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要“通过衔接、管控、安置、帮教等措施,力争使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念,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 2011 年 3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上也特别指出,要“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政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他说,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创新社会管理体质的号召下, 刑满释放人员作为作为

5、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社会融入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党的高度关注。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实现社会融入,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2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健全和创新管理体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要求是要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能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大问题的决定中曾明确指

6、出: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一方面可以借重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宗旨,运用科学方法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提供福利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借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提供给案主物资或现金的援助,还可以提供给案主诸如行为矫正、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不仅帮助案主解决眼前困难,还进一步关注其能力建设,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增值,重新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促进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最终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为刑满释放人

7、员提供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较少, 而且其工作理论架构、工作方法、服务模式等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本文拟立足于社会工作视角, 运用文献研究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从理论意义来看, 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和创新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拓宽社会融入研究的视野, 从而丰富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宝库。而从实际意义上看,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的现状, 探索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难的深层次原因, 揭示社会工作对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套社会工作介入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的对策方案, 从而有助于重塑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信心, 维护刑满释

8、放人员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所用理论一、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国外, 社会融入概念可以追溯到18 世纪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其在著作 自杀论中分析自杀现象时,首次提出了社会融合概念。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融合”是导致人们自杀的重要社会原因 (DurkheimE , 1951)。 斯高特认为社会融合可以划分为行为融合和情感融合两种类型(Scott,1976 )。后来社会融入概念逐步取代社会融合概念, 并成为西方社会政策领域研究的主要议题。社会融入是指”通过缩小差距,降低最弱势社区与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并确保支

9、持能够传递到最需要的群体。社会融入意味着积极促进参与机会,无论在工作、教育还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ESFP ,2007)。“社会排斥”是与“社会融入”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人或群体由于自身或社会环境等因素而被完全或部分地被排除在社会的、经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之外的动态过程, 主体的社会排斥程度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融合程度(Walker, 1997;Byrne ,1999 )。阿尔柯克指出, 社会排斥的原因主要来自结构和行动两方面 : 结构视角指出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享有个人权利和参与生活的机会 , 是导致人们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教育资源提供、就业市场机会、社

10、会保障体系等 ; 行动视角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Alcock,2006 )。社会融入的三种基本策略包括:资源再分配模式,即通过再分配的结构性政策,如税收调解来实现收入与资源分配的转移,降低社会不平等;道德模式,即鼓励穷人通过自我整合的行动融入主流社会;社会融合模式,即通过有报酬工作带来的经济整合与社会整合实现社会融入(Levitas ,2005 )。一直以来, 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都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 特别是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入状况已经在多个社会背景下被广泛研究。 Klein 以迁移到巴西的葡萄牙人为调查对象,从工作、生活、教育等方面研究了其社会经济融入情况。 Muelle

11、r 对德国的土耳其移民研究发现,由于社会歧视、教育资源不足、较低的社会经济收入等原因 , 他们在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被隔离开来, 己经处于社会边缘地位。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使用了如下概念:同化、社会适应、社会融合、文化适应、社会吸纳与社会并入来研究该问题。圆并且类型化来描述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过程, 构建了测量社会融入的多个维度指标。 其中主要有Gordon的结构性融入和文化性融入“二维模型”( Gordon,1964 )。JJunger-Tas在 Gordon的基础上,明确将政治一合法性融入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构建了“三维度”模型,以及恩泽格尔4 (HEntzinger) 提出了四维度融入模型,

12、即社会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拒斥,并形成了比较详细的测量指标。(二)国内的相关研究近年来,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借鉴,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到 “社会排斥” 、“社会融入”问题。有学者将社会融入定义为“特定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通过结构调整与主体的自我适应, 能够享有就业、 民主选举、 政策决策、社会服务、城市文化生活等基本的经济、政治权利与广泛的社会权利,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刘建娥, 2010 )。”通常说来, 社会融入的主体是指那些由于贫困、残疾、身份特殊等原因而遭受社会排斥 , 处于社会边缘或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 ; 社会融入的基本

13、条件是在充分发展社会资本的基础上 , 保证人人都能够平等享有社会权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融入过程一方面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 另一方面也注重主体对这种变化的适应程度; 社会融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社会生活, 实现个人或群体能够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正常运行, 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社会融入涉及文、经济、行为、身份或心理等多个维度 ,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社会融入指标体系构建也是多元化的。风笑天研究三峡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入状况时, 将“ 社会融入” 划分为经济、生活、环境、心理四个维度 , 进而再具体分为九大指标(风笑天,2004 )。杨黎源则将邻里关系

14、、社区管理、工友关系、联姻结亲、困难互助、定居选择、 风俗习惯以及安全感8 个视角作为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切入点 (杨黎源, 2007 )。杨菊华提出了包括经济整合、 行为适应、身份认同、 文化接纳4个维度, 就业机会、 职业声望、人际交往、 生活习惯、 心理距离、 价值观念等16个指标在内的社会融入指标体系 (杨菊华, 2010 )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一是关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在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数量庞大,处于社会边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故成为弱势群体社会融入研究中的焦点。一些学者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进

15、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收入普遍较低,社会交往面较窄,对打工地居民和政府的认可度不高,对所在城市缺乏的归属感(陈旭峰等, 2010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农民工群体下一代的社会融入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指出要解决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就必须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侯力、 解柠羽, 2010 ) 。二是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有学者对影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流入地政府的本位主义,流入地户籍人口的偏见,以及流动

16、人口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是制约流动人口有效融入社会的主要因素 ( 徐祖荣,2008 )。还有学者专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个体的性别、行5 业、人力资本、留居时间、家庭状况、政府部门信息服务和宣传、地缘差异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有重要影响 (王振卯,2010 )。三是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对近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和完善社会融入理论,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获得政府社会政策的支持,加强社会组织介入的解决对策 ( 张建国,2011 )。刑满释放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 帮助他们实现社会融入, 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号召之下,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一定程度上的关注。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现状。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到社会后会呈现出危险性和弱势性两种特性(王志强,2004年)。就业问题是刑满释放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