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27714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论语选读11课行而有礼(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原 文 34 林放(1)问 礼之本。子 曰:“大哉问 !礼,与其 奢也,宁俭 ;丧,与其 易(2)也,宁 戚(3)。”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译 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 根本。孔子回答说:“你 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 情况而言,与其奢侈 ,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 仪式上治办周备,不 如内心真正哀伤。” (1)林放:鲁国 人。 (2)易:治理。 这里指有关丧 葬的礼节仪式 办理得很周到 。一说谦和、 平易。 (3)戚:心中悲 哀的意思。 【评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 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 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

2、之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 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 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原 文 37 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1) 乎!揖(2)让 而升,下而 饮,其争也 君子。”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译 文孔子说:“君子没有 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 情。如果有的话,那 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 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 揖再退下来,然后登 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1)射:原意为 射箭。此处指 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 礼,表示尊敬 。 【评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

3、所争”,即使要争, 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 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 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 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原 文 627 子曰: “君子博学 于文,约(1) 之以礼,亦 可以弗畔(2) 矣夫(3)。”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译 文孔子说:“君子 广泛地学习古代的 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 自己,也就可以不离 经叛道了。” (1)约:一种释 为约束;一种 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 词,表示较强 烈的感叹。 【评

4、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 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原 文731 陈司败(1)问 :“昭公(2)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孔 子退,揖(3)巫马期(4)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 不党(5),君子亦党乎 ?君取(6)于吴,为同 姓(7),谓之吴孟子(8) 。君而知礼,孰不知 礼?”巫马期以告。子 曰:“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 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 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 败。 (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

5、惆,音,公元前 541前510年在位。“昭” 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礼。 (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 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 孔子小30岁。 原 文731 陈司败(1)问 :“昭公(2)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孔 子退,揖(3)巫马期(4)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 不党(5),君子亦党乎 ?君取(6)于吴,为同 姓(7),谓之吴孟子(8) 。君而知礼,孰不知 礼?”巫马期以告。子 曰:“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 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 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 ,是违礼的行为。

6、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 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 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 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 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 姬。 原 文731 陈司败(1) 问:“昭公(2)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3)巫 马期(4)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5), 君子亦党乎?君取 (6)于吴,为同姓(7) ,谓之吴孟子(8)。 君而知礼,孰不知 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 有过,人必知之。”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 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 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 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 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

7、 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 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 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 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 .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 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评析】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 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 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 ,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 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原 文 1318 叶公语 孔子曰:“吾 党(1)有直躬者 (2),

8、其父攘羊 (3),而子证 (4)之。”孔子 曰:“吾党之 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 为父隐,直在 其中矣。”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译 文叶公告诉孔子 说:“我的家乡有个 正直的人,他的父 亲偷了人家的羊, 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 乡的正直的人和你 讲的正直人不一样 :父亲为儿子隐瞒 ,儿子为父亲隐瞒 。正直就在其中了 。” (1)党:乡党, 古代以五百户 为一党。 (2)直躬者:正 直的人。 (3)攘羊:偷羊 。 (4)证:告发。 【评析】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 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 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

9、当然应予扬弃。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原 文 1443 原壤(1) 夷俟(2)。子曰 :“幼而不孙 弟(3),长而无 述焉,老而不 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译 文原壤叉开双腿 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 年幼的时候,你不 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 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 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 敲他的小腿。 (1)原壤:鲁国 人,孔子的旧友. 他母亲死了, 他还大声歌唱, 孔子认为这是 大逆不道。 (2)夷俟:夷, 双腿分开而坐. 俟,音,等待 . (3)孙弟:同逊 悌。 原 文 1444 阙党(1) 童子将命(2)。 或问之曰:“ 益者与?”子 曰:“吾其居 于

10、位(3)也,见 其与先生并行 也。非求益者 也,欲速成者 也。”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注 释译 文阙里的一个童 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 这是个求上进的孩 子吗?”孔子说:“我看 见他坐在成年人的 位子上,又见他和 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 的人,只是个急于 求成的人。”(1)阙党:即阙 里,孔子家住 的地方。 (2)将命:在宾 主之间传言。 (3)居于位:童 子与长者同坐 。 【评析】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 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 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 其中的封建因

11、素,赋予民主性内容。疏通文意疏通文意练习一:命题意图:主要想让学生掌握本课的 基本内容,并学会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归纳; 比较古今,了解传统礼仪变迁;贴近生活,增加 对课文的兴趣。本课提到的古代礼节:1、丧礼:现在仍然保留古代的许多丧葬仪式, 比如三年守孝的期限,但形式越来越简化。2、竞礼:比赛时相互作揖、喝酒的礼节.现在 所提倡的“比赛第一,友谊第二”是这种礼让文化精 神的现代延续.赛前赛后握手示友好,既是重古代礼 节的传承,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精神的体现.3、婚俗:同姓不婚.这个礼节现在已经消失了,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同姓不再意味着亲戚关系。 现在是近亲不婚.思考探究思考探究练习一:命题意

12、图:主要想让学生掌握本课的 基本内容,并学会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归纳; 比较古今,了解传统礼仪变迁;贴近生活,增加 对课文的兴趣。4、坐礼:“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年 轻人在长辈面前没有坐的席位,现在尊敬长辈也会 这么做,但不强调.5、行礼:“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年轻人跟先 生年龄相差不止五岁,不应并肩,只能随行稍后.现在 也是一种礼节.古今比较:(略)思考探究思考探究练习二:命题意图:主要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 导学生学习圣人的优秀品德。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指出了对待错误的正确态 度:敢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句话,是在 陈司败指出鲁昭公不知礼后,

13、孔子没有隐瞒掩盖 自己的错误,不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因自 己的错误能被别人指出而感到庆幸,这充分展现了孔子心地光明磊落、襟怀坦荡 无私、为人宽宏大度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学习.练习三: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正确理解课文, 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合乎人性的,但却与法 律相违背。从人性上说,人是要讲感情的.父子之间有亲 情,父和子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相互隐瞒.这种做法基于父子之间的感情基 础之上,合乎人情.思考探究思考探究法律上,维护社会秩序,维护正义。这种正义 是一种社会理性,它的规定是一种社会公约,是奖 善惩恶的,不可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推倒正义,使社 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如果父或子犯了罪,都应当 受到惩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显然与法律精神相违背.孔子的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所以把”父 慈子孝”的伦理感情,也融入正义之中,而且是判断 的首要因素.这是强调伦理情感而忽视法律,封建社 会的”人治”而不是”法治”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