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2671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言讲 解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 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 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 改整理,以政治经济 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 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 年1月。 一、背 景 介 绍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 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 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 规律,“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 找”。1848年至1849年欧洲的急风暴雨般的革命运动使 马克思暂时中断了这一研究。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被 迫侨居伦敦,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马克思认定革命高潮即将来临,因此他

2、决定集中主 要精力加速完成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创建工作,并为此 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背 景 介 绍序言是马克思主 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第一次作了完整系统 且经典性的表述。恩格斯 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 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 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 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 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 革命意义的发现”。背 景 介 绍序言是马克思15年来研究政治 经济学的总结。在序言中,马克 思首先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 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 其次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 过,最后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 精辟的说明,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 理作了经典性

3、的表述。二、中 心 思 想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马克思考察 了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方法和 本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二部分(第36段) ,研究政治经 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 第三部分(第7段) ,全文总结。三、结 构 分 析 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 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 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揭示资 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的。四、内 容 简 介为此,他先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分成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 有者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 件;然后

4、再研究这三大阶级统一于一 个资产阶级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必 然结成关系,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 成世界市场。内 容 简 介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方法。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极为重 要的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 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 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 法。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 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 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 般”。内 容 简 介 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 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 因。 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在莱茵 报任主编,并开始碰到了“对所谓物质利 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1

5、)“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2 )“关于地产析分的辩论”。(3)关于“ 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内 容 简 介 现实原因: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化。1842年9月10月,莱茵报上曾发 表过一些表达18、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 有着“善良”的前进“愿望”,但只是一 种“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是一种 空泛无力、肤浅的言论。尽管如此,这些 思想还是遭到反动报刊奥格斯堡总汇报 的攻击。 为此,马克思写文章进行了反击。由于马克思当时尚未深入研究社 会主义理论,所以他说自己还不好对此 思潮“妄加评判”。为了真正弄懂经济

6、利 益问题和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在 莱茵报被查封的情况下,“从社会 舞台退回书房”,开始了他的新的理论 研究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内 容 简 介2马克思叙述他的唯物史观的 建立过程,并且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内 容 简 介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 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 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 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指明了生产力、生

7、产关系(其 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它 们总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 并且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生产 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 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这是对 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科学概 括。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 展,要求自然界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 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构成了人类社 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类解决这 个矛盾就叫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作为社会的物质力量,是客观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构成了人类 全部历史的基础。 任何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在 社会生产过程中,除了形成人与自

8、然 界的关系之外,必然要在这个基础上 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在 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 它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物质关系。经济基础的经典定义:“这些生 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 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 应的现实基础。” 从这一经典表述中可以看出,经 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经济关 系、生产关系的领域。 对此,可如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含义是指在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各种 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在现实的社会中,任 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生产 关系,它既有旧社会生产关系的残余,还存在着未 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确立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才能从根本上把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别开来。这些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 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种关系构成的 有机的、运动着的整体,它是该社会赖以存在的现 实基础,即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 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与之相适 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是适应着经 济基础的需要建立起来,是为经济基 础服务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

10、会的 基本矛盾。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的关系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一个根本观点,离开了这个根本观点 ,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 对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规律。 (2)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 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活是 人类历史的最基本条件,人们首先必须解决 吃、喝、穿、住的问题,而后才能从事政治 、艺术、科学、宗教等等其它一些活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 指物质资料

11、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统一体;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包括社 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根源性的,社会意识是 第二性的、派生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对社会存在具有绝对的依赖性。 因此,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运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力量 ,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 (3)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理。 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 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 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 只是生产关系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

12、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枯。那时社会革命的 时代就到来了。” 这说明社会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 展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 发展之中。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是从生 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经常的、始终存在 的。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建立 起来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它同生产力的状况 是基本适应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促进作用,成为生产力的形式。当生产力 发展到一

13、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 下生产力的发展,变得陈旧,不再适合生产力 的状况而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代 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要求改变旧 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 关系。而旧的生产关系却受到代表这种生产关 系的腐朽阶级的维护,因此,革命阶级就 会自觉地或迟或早地组织起来,用革命的 手段摧毁反动阶级的腐朽政治统治,进而 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生 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当这一历史任务要 实现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发展到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可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以及体现这种矛盾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是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社会革命既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

14、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手段。 (4)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历史 过程的原理。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 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 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这就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 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 革命的任务,“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而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 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 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

15、方 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 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 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 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 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 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 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 ,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 而告终。” 马克思在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一规 律的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个形态发 展到另一个形态。 他以生产方式(主要是依据生产关系的 不同性质)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准,把社会 经济形态的演进划分为:亚细亚的(大体 指原始公社制)、古代的(一般指奴隶社 会)、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等几个时 代。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最后一个对 抗形式,这一对抗形式,不是个人的对抗 ,不是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利 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对抗,即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这种对抗 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对抗性的,资本主 义的私有制最终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