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102553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动机一、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1.生理内驱力与生理需要生理内驱力:由机体内部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驱动力 ,主要有饥、 渴、睡眠、性等多种 生理需要:生理内驱力在个体心理和意识中的反映 生理需要的产生有这样两个基本前提:仅有内驱力和需要尚不足以使个体产生满足需要的行为。只有动机 才可能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2.心理内驱力与心理需要心理内驱力与生理内驱力的本质区别心理内驱力生理内驱力来源产生于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 心理不平衡;是社会生活中学习 的产物,是后天的、习得的,因 而是可以改变的产生于生理不平衡;是先天、不 学而能、靠遗传

2、获得的满 足 方 式社会化的产物,不同社会生活环 境中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甚至截 然相反的心理需求; 所引起的 需要则可以通过补偿或替代的方 式获取间接的满足是生物遗传的产物,凡人皆有之 ,所谓“食色,性也”;所引起 的需要是难以通过其他方式间接 地获取满足的3.动机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揭示了行为活动的内在动 因和行为活动的目标方向动机对个体行为的推动作用来自于个体的内驱力和需要,内驱力和 需要是通过动机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动机对个体行为的指导和规定作用则来自个体在后天社会生活中所 习得的各种观念、规范准则以及个体当时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简言之,动机的动力成分来自于个体自身

3、内部,而动机的指向成分 则是社会生活环境作用的产物(二)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麦独孤的本能论(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 )麦独孤认为,动机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一物理倾向 这种倾向决定了人们去知觉;去注意某种确定的目标;去体验知 觉这种目标所形成的某种特殊的情绪兴奋,按与其有关的某种特 定方式行动,或者至少要去体验一下这种行动的冲动麦独孤认为,主要和次要的本能共有12种之多,并可以用来解释 说明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编号本能 相伴随的情绪 1避害本能 惧怕情感 2好斗本能 愤怒情感 3拒绝本能 厌恶情感 4哺育本能 母爱情感 5求偶本能 嫉妒情感 6求新本能 好奇情感 编号本能 相伴随的情绪 7服

4、从本能 自卑情感 8支配本能 自负情感 9合群本能 怕孤独情感 10求食本能 食欲情感 11收集本能 占有欲情感 12构造本能 创造欲情感 2.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人的性本能看作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根 本源泉,他所说的性的含义,泛指一切感官的快乐,由此而被称为泛性论 3.洛伦兹的习性论洛伦兹通过对鸦科动物的研究发现,动物行为的某些特点和其解剖学结 构密切相关 新的领袖是哈佛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威尔逊,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社会生物学论,认定:包括利他主义、宗教、伦理道德、性爱、战争以及同性恋在内的 诸种社会行为均有其生物学基础,它是由或部分是由我们自己的基因决定

5、 的(三)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解释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自身内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潜能 或者是基本需要,它的根本特征就是要求得以实现或满足内在价值的存在是通过潜能的实现而表现出来的,而潜能的发挥和实现则依赖 于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是排成为不同的层级的,其中最低层级的需要是生理需要,这是一种 随生物进化阶梯的上升而逐渐变弱的本能欲求;最高层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 要,这是一种随生物进化阶梯的上升而逐渐显现的潜能从最低到最高一共有七 个层级,分别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认知的、审美的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不仅人的需要是呈层级排列的,而且需要的满足也是按一定顺序进

6、行的,这一 顺序表现为一波状起伏的递进曲线就是说,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 至少是得到了部分的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才开始具有意义2.斯金纳的强化论与斑图拉的自我强化论()斯金纳的强化论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外界施加于个体身上的强化,这种强化 决定了个体今后行为活动的愿望强度和行为活动的方向目标强化理论不考虑人的头脑中所经历的过程和发生的变化,不考虑个体自身 的内部过程对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制约作用,而只注重外在行为表现与周围 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着眼于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表现所具有的 影响作用 因此,强化理论实际上是否定了个体自身内部动机的存在,否定了个体自 身的愿

7、望和需要的独立性及能动性,是一种行为动机的外因论()班图拉的自我强化论 班图拉认为:行为通常是在没有直接外部强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有些活 动是靠预期的后果来维系的,但绝大多数活动是由自我强化来控制的基本要点:第一,强化物完全由个体自身所掌握和支配,即当个体打算想要自我强化时 ,随时随地都有强化物可以使用 第二,强化的标准和依据是由个体自己确定的,以及行为表现的好坏是由自 己确定的。因为行为的评价取决于自我的判断,因此,是否继续一种行为也 完全是由自我决定的评价:这一理论从个体自身的自主能动性来论述行为活动的强化因素,强调了个体 的认知在强化中所具有的作用,肯定了个体的自我控制和选择的能力,对

8、强 化理论具有修正、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二、成就动机(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1.成就动机的含义成就动机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默瑞(1938)在“成就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50年代,麦 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 动机麦克兰德等人,1953)定义: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2.成就动机的开拓性研究:麦克兰德的研究(1966):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 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阿特金森的研究(196

9、3):将麦克兰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 机模型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 决定的其关系可用公式:动机强度= 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 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 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 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研究表明: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 因为对他们最富挑战性;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会回 避这项任务,因为他们将心态定位在如何避

10、免失败,而要避免失败 ,所以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3.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 主观估计。成功的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4.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2)经济的决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 或缺,但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 (二)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1喜欢难度较大且具挑战性的任务,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应变能力很强,抱负水平高,并可随着活动目标的实现或任务的完成与 否自行调节;3精力旺盛,采用新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具有冒险性

11、与创造性;4对自己作出的决定高度负责任;5喜欢选择有能力的人合作共事,处理人事关系精明可概括为:进取心强,不安现状;工作主动,生活充实;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独立思维,创造性强;竞争意识,自信心强(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 越高。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把握大,风险小的事情,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这两种情况下,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为实现目标,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四)成就动机的本土化研究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余安邦与杨国枢(台湾

12、学者)建立了 一个本土化的成就动机概念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检验把成就动机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 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则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 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项 目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 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 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 自己决定 行为选择和目标达成 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 自己决定 成就行为的效果他人或团体来评价 自己评价 行为举例 为父母争气、听从父母安 排 实现自我梦想、自我追求 总体评价 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 度比较弱、成就的社会工 具性比较强 成就

13、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 度比较高、成就的功能自 主性比较强 研究结果:个人取向成就动机过高的人,由于强调个人取向,习惯用自己个 人的业绩标准来衡量成就,依个人目标的实现而得到满足这一特 点会降低他们在团队中的工作表现在组织中往往表现得并不很出 色但是,在个别设定工作目标和效果的环境中,他们会表现得非 常出色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比较高的人在组织中,能够妥协、顺应、能够 将自己的成就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研究还表明,个人的成就动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成人也可以习 得 三、侵犯动机(一)侵犯的含义1.定义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侵犯的构成 广义的

14、侵犯:(三因素)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评价:反社会性质的伤害行为(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 则);亲社会性质的伤害行为(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比如警察危急 时刻击毙劫匪)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 性本能说与死本能说(弗洛伊德,20世纪20年代前后)性本能说(早期)认为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死本能说(晚期)认为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 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等。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 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体育比赛等)

15、可视 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习性说(洛伦茨,1973)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 避免侵犯,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并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 危险性。2.挫折一侵犯学说 (多拉德,1939)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该学说的要点: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

16、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 ,则挫折越大,侵犯越有可能发生。后来学者的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 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图拉,1977)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 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 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倾向 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 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高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导致个体的侵犯行为的增加 (如恶劣的心境) 而特异性情绪的唤起水平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