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08107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高考考向、命题规律、本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教材分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分析社会史观 含义: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 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 庭婚姻史等。 研究方法: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观点去分析除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研究意义: 马克思:“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 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 李大钊:“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 ,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

2、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 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 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 活与精神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 、特征、原因及影响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 迁的原因及影响v【单元核心内容】v【单元基本线索】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与近现代精神生 活变迁考向分析高考命题题,千变变万化,追根溯源重在能力立意。考向一: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 能力。考向二:以新史观考查史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向三:以社会热点为载体

3、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考向分析命题规题规 律:本专题专题 是新课标课标 新增的内容,在近 年来新课标课标 地区高考中频频频频 出现现。从考查的内容上看,对本专题的考点均有涉及,但 重点集中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并且江苏高 考每年都涉及相关内容;从题型上看,材料型主观性试题与选择题并举,如 :2008年山东文综卷和2009年江苏单科卷各有一道 材料解析题;从命题视角上,往往是从社会生活中某一点来综合 考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如家庭、婚姻 等。考向分析v命题趋势:本专题内容是以后高考的重点内 容,理由有四:一是本专题内容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分析历史变迁 ,也符合新课标贴近生活的要求;

4、二是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民众生活的提高上面来;三是符合史学研究的现状,当代史学研究更多地关 注芸芸众生的生活状况。四是广东高考还未有出现考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大题教材分析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 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 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 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 也发生四次变化。(近代中国两次、现代中国两次) (1)第一次变化(1840-1911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生活开始 影响中国。 (2)第二次变化(1912-1949年):1912年后,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

5、,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向近代社会生活过渡, 但显现中式与西式并存、 新旧交替的特点。(3)第三次变化(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物质 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4)第四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 接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材分析2把握两个视角。教材分析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 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 演进。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 的体现

6、。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 俗习惯,还是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社 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也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历史 的巨变。3掌握三个内容。教材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掌握其变化的表现及其原 因;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掌 握其变迁及其原因。(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交通工 具、通讯工具变化显著。“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是中国传统的交

7、通工具。由人工马匹传递建立起来的驿站网络,是中国传 统的通讯方式。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 、电话,并先后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 了质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 济、文化的交流。(3)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近现代史上,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依次出现, 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它对

8、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 益增大。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有个诗人的一道诗题目叫生活,里面的诗句只有一名话:要点探究在教学中要重点讲清楚几个问题从中西文明碰撞的角度看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 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的表现和结果。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 深。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 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 代化的趋进。但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 始终保持民族特色。复习备考建议1本专题内容琐碎、内容繁杂,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解决丰富内容与有限

9、课时之间的 矛盾。 2本单元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复习时可以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在复习本单元时可以联系必修一、必修二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 律并能上升到获得的启示和认识。A.教师可以运用表格形式,以时间为序,梳理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由学生自主完成。B.对于铁路、中国电讯事业、中国报刊和影视事业发展可以让学生编写大事记忆。 C. 三组以下的学校(含三组)应将考纲要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默写的形式进行逐个落实。如温总理提倡增强国民的 幸福感、让人民生活得更 有尊严;增加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的建设;广州

10、在各 区设立平价商品超市等等。基础知识、基本结论、重 要概念的准确识记与准确 理解始终是备考复习关注 的重点。一是从史学的整体观出发,关注民间史料、家 谱、民谣、民谚和非物质文化等,认识社会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学活历史;二是注意透过社会生活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规 律在复习中应关注两点:(1)准确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利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一原理分析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题策略(3)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现象 反映的“趋势”。v (2009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 下列材料:v 材料一 父母之

11、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 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 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 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v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 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 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 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 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v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 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

12、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例题解读v试题解析 立意: 主题近代以来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变化。 价值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 ,对新的历史观的反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 。 取材: 内容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晚清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新中国社会制度和思想解放运 动。 呈现方式著作、新闻报道。设问:v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 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 “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 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13、? 能力要求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历史事物关系的理解和归纳。试题在设计上既有(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 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 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既实现了从近代历史 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又达到了对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的考查要求。非常 好的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2011年广东卷16 )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v试题解析 立意: 主题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

14、观念、社会习俗 的变化。 价值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 ,对新的历史观的反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 。 取材: 内容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的结束、辛亥革 命后采用阳历公元纪年、人们服饰的变化。 呈现方式日记设问: 能力要求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历史事 物关系的理解和归纳。 本题的答案是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学生在面对试题时根据所学知识可进行如下判断 1.材料中有“改阴历为阳历”,说明日记中所述时间一定为中 国民国已经建立; 2.同样作者在日记上标记时间为”大清宣统五年“一来说明他 还不认同阳历纪年,二来也反映出他还存在保留君主制的思 想残余; 3.将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的立场反对此场革命,“洋 夷”一词则表明作者仍有旧的夷夏观念; 4.“来拜年者皆系便衣便帽:,”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 之情形迵然不同“说明辛亥革命后乡村人在着装方面已受到新 风尚的影响;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