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之父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960089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莱坞电影之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好莱坞电影之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好莱坞电影之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好莱坞电影之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好莱坞电影之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莱坞电影之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莱坞电影之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莱坞电影之父 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是美国电影开创时期最重要的 电影导演之一,冠在他头上的称号有:好莱 坞电影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等。但是他 在1948年孤零零死于美国一家旅馆的时候, 几乎已经被人遗忘。而后来对他的评价却越 来越高。他对于电影美学所作出的贡献,在 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无疑占据了空前首要和 显著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电影通向艺 术道路的里程碑。他可以说是电影艺术史上 第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格里菲斯于年月日出生 于肯德基州路易斯维尔附近的一个小镇。他 的父亲在南北战争时期曾是南方邦联部队的 上校,但到格里菲斯出生的时候,其家族已 经败落了。七岁那年,他父亲去世,更使家 庭陷入

2、了贫困。为了贴补家用,格里菲斯只 上完了小学就休学去打工,他的艺术修养是 通过一家人坐在一起阅读莎士比亚、狄更斯 和司各特的作品获得的。 22岁开始在一家剧 团担任演员,在美国各地演出。他曾经尝试 当作家,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就和妻子一起 担任演员。 到了年,他决定上纽约百老汇碰运气,被 鲍特吸收进爱迪生公司当演员,随后转到了比沃格 拉夫电影公司,一天的报酬是五美元。他想赚点外 快,便写了一些剧本卖给公司。公司人手不够,问 他是否愿意自编自导。他犹豫不决,最后跟公司谈 妥,如果导演失败,还让他回去当演员。摄影师比 泽在饭桌上给他上了一堂导演快速入门,他就开导 了,中规中距地遵循当时的惯用方法,更

3、重要的是 ,没有超过财政预算,公司就觉得他干得不错,跟 他签了合同,让他继续当导演。 1908年,他在比沃格拉夫公司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 电影桃丽历险记,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 格里菲斯早期拍摄了近450部短片,他喜爱文 学、擅长情节剧。他写过戏剧,也写过小说 和诗。他从自学中获得相当广泛的文艺修养 ,使他能够从小说、诗歌及戏剧作品采取一 些比较高尚的题材。他东鳞西爪地从托尔斯 泰、莫泊桑、杰克伦敦的小说,丁尼生、勃 朗宁的诗,安德烈德洛德、弗朗索瓦科佩 的戏剧中吸取题材。在三年当中,他每星期 摄制两部影片。这些影片题材十分广泛,由 喜剧片、剧情片、恐怖片、西部片等,各种 类型他都进行了有

4、益的开创性的探索。 格里菲斯在比沃格拉夫公司工作时期,他的 巨大功绩在于他吸取了各派或各个导演点滴 的分散的发明,加以融汇贯通,组成一个系 统。 我们现在知道,被格里菲斯归功于己的种种 发明,绝大部分都可以在欧洲电影特别是英 国布莱顿学派的电影中找到来源。很难相信 格里菲斯本人会不知道这些来源,他的早期 电影基本上就是对欧洲电影的剽窃、模仿。 即使在美国,有些技巧在格里菲斯之前也已 被使用过。 但是,格里菲斯之伟大,并不在于如他自己认为的 发明了多少单个的技巧,而在于别人只是无意识地 、零星地使用,而他却是有意识地、综合地使用这 些技巧。他是开拓者,更是集大成者。他的所有的 努力,就是为了让电

5、影与戏剧分家,而他也成功地 完成了这个使命。在格里菲斯手里,电影终于成为 一门独立的崭新的艺术,一门继诗歌、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一门综合了 所有其它艺术形式、属于二十世纪的艺术。在电影 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曾经对电影艺术的发展 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里菲斯 的确是电影的莎士比亚。 在早期短片中,格里菲斯与鲍特形成了很大 的区别。早1912年,就曾有一份统计资料表 明,当时的短片(单本)镜头总数通常为 1146个,而格里菲斯竟用多达60100个镜 头来进行表现。 格里菲斯较鲍特更为成熟地意识到:在电影 中“一个场面的实质不仅涉及到表演者和物 体在空间

6、中的安排,而且也涉及到各个镜头 在时间上的安排。鲍特是在不同的场面之间 交叉剪辑,而格里菲斯却开始在场面之内进 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 后重新加以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的 参与”。 格里菲斯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电影语言的 基本单位不是场面,而是镜头(一个连续拍 摄的画面)。尽管在当时已有人试用多个镜 头拍摄一个场面,当时的电影基本上仍然是 以场面为单位拍摄的,一个场面相当于戏剧 中的一幕。格里菲斯却说,不对,场面还可 以再分解下去,电影语言的语法应该是由多 个镜头构成场面,由场面构成段落,再由段 落构成情节。 在鲍特那里,场面、段落、镜头是一回事, 起着推进叙事的作用。而格

7、里菲斯则把他的 影片分成若干段落,每个段落分别由若干个 镜头、甚至若干个场景组成,段落不仅是剧 情的连接,而且成为电影意义的基本单位。 这样,格里菲斯最后完成了电影的基本叙事 结构:即镜头场景段落影片的 关系,镜头成为电影的最小的单位,这样有 利于表现更为复杂的题材和更为深刻的主题 。 而格里菲斯以前的电影绝大多数只能算是一 部影片中的一个段落。 格里菲斯与鲍特的另一个不同也是极为重要 的方面,则是鲍特注重情节的发展,注重外 部动作的形式表现。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动 作的情感因素,强调影片情感价值的表现, 因此,使影片的叙事显得更为复杂。这是格 里菲斯被称之为艺术家,其影片被称为艺术 作品的关键

8、。 格里菲斯不仅确立了电影语言的语法,还确 立了电影语言的修辞。格里菲斯意识到,电 影与戏剧不同,可以有效地控制观众的视野 ,更可以不受限制地频繁更换场景,因此电 影可以也应该抛弃强求时间、地点和行动之 统一的戏剧三一律,根据叙述和表现的需要 ,通过精心的构图和有机的剪接,自由地支 配空间和时间。在格里菲斯手里,摄影机不 再是坐在舞台下无动于衷的死板的观众,而 成为舞台上活生生的主动参与者;剪辑不再 是一幕幕场面的简单拼接,而成为营造气氛 、调动观众情绪的复杂手法。 格里菲斯的一大发现,就是通过改变拍摄的 距离、角度、镜头的长短和组接的节奏,不 仅可以有效地叙事,而且可以有效地抒情, 从而操纵

9、观众的反应。比如远景、全景镜头 可以使观众置身戏外,近景、特写镜头则会 迫使观众投入戏中;缓慢的长镜头会带来宁 静,快速的短镜头则能制造紧张。在格里菲 斯之前,已有人零星地使用电影的叙述语言 ,但对电影的抒情语言的使用,格里菲斯则 是第一个。 格里菲斯还确立了电影表演的规则。由于电 影用大屏幕放映,后排的观众和前排一样可 以看清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由于 电影可以通过近景、特写镜头突出演员的表 情,电影的表演就没有必要象戏剧表演那样 夸张、造作,因此格里菲斯认为电影表演应 该含蓄、自然,不能让观众觉得是在看戏, 而要让观众误以为银幕上的角色就是生活中 真实可信的人物。 格里菲斯为此大力栽

10、培新人,树立明星,美 国无声片的重要演员,大都出自格里菲斯麾 下,包括女演员璧克馥、吉许姐妹,男演员 塞纳特、施特劳亨、巴塞梅斯等,使好莱坞 星光璀璨、繁华似锦。 为了使电影真实可信,格里菲斯还抛弃了当 时盛行的舞台式布景,而要求布景、道具必 须真实逼真,为此格里菲斯往往不惜工本大 动土木。如党同伐异里的巴比伦城场景 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显得十分豪华、壮观。 格里菲斯还认为,电影不应该只是用于娱乐 ,还可以有严肃的主题,可以用于表达影片 作者(导演)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 进行批判。这样,格里菲斯不仅是电影的第 一位技巧大师,也是电影的第一位知识分子 和诗人,不管他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何等的 肤

11、浅、幼稚、落后乃至反动。 这样,格里菲斯就从各个方面为电影艺术建 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用于表达这个体系 的是具体的创作,而不是理论论述。他所受 的教育也不可能使他把这个体系诉诸笔墨。 到了二十年代,苏联的爱森斯坦等人通过对 格里菲斯电影的具体分析,才最终建立了电 影艺术的经典理论体系。 电影史家们认为,格里菲斯尝试了各种各样 的电影拍摄技巧,对后来的电影的拍摄影响 巨大。可以说,凡是人们叫得出名的摄影技 巧,都受过格里菲斯的影响。比如交叉剪辑 、镜头移动角度法、滑动拍摄法、人工照明 、特写镜头、段落着色、软聚焦、叠画法、 渐隐法、圈入式圈出、入画式出画等等。这 些电影拍摄的各种技巧,为电影成

12、为成熟的 影像艺术做了很多的探索,直接把电影从戏 剧的附庸,变成了独立的影像艺术,对后世 电影发展的影响,简直无法估量。 而且,他还是美国电影制作大本营好莱坞的 促成者。由于他把摄影组整个搬到了西海岸 ,直接地促成了好莱坞的最初形成。 美国电影的重心原来分散在纽约和芝加哥, 到格里菲斯才把它移到加利福尼亚州沿海一 带。1910年冬,他的摄制组搬到洛杉矶,只 在每年淡月的时候,才重回原地。许多摄制 组都模仿这种做法。 现在,电影明星好莱坞已经成了同义名词 , 这都源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1913年,格里菲斯毅然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 ,带领他的全套人马转向“好莱坞”,投奔了独 立制片

13、商。他于与独立制片商签署的第一个 合同就是拍摄了一部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 。该片完成于1915年,长12本,耗资10万 美元。 这部影片,以南方卡米隆和北方斯东门两个 家族的悲欢离合,描写美国内战以及战后南 方的重建。其有关南方重建的下半部分,大 体改编自当时一部流行小说和戏剧族人 。在洛杉矶首映时,用的也是族人的名 字。但原著作者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片名不 足以体现这部电影的史诗性质,建议改叫 一个国家的诞生,表示经过内战,美国各 州丧失了独立地位,而融合成一个新的国家 在影片中象征这个融合的,是在最后卡 米隆家的长子本和斯东门家的女儿埃尔西的 结合。 格里菲斯将他在拍摄短片时所获得的经验汇 集

14、起来,同时也受到意大利巨片的影响。在 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进行表现的影片 中,他出色地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分镜头和剪 辑的独特表现力,并运用不同景别、多变的 角度、机位和移动摄影等方法,运用“化”、“ 圈入全出”、“淡入淡出”、“闪回”等技巧。 当时一部正片一般也就用百来个镜头,格里 菲斯却在这部影片中总共使用了1544个不同 的镜头。他把所有的这些镜头都装在脑中( 他拍电影从来不用剧本,这次也不例外), 精心构造每一个镜头的构图。为了真实地重 现历史,他按原尺寸重建了内战时期的历史 建筑。他甚至想让演员们直接穿内战时期遗 留下来的服装,结果发现五十多年来营养的 改善使得美国人变得高大健壮而穿

15、不下父辈 们的衣服,只好依样新做。 格里菲斯和摄影师比泽研究了大量的内战时 期的战场照片,力图准确地再现内战战争场 面,而他们也达到了足以乱真的地步。这些 战争场面,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部分,以后 经常被拆开来单独放映,其壮阔、精确,即 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威力。 格里菲斯还以细腻的笔触,试图营造一幕幕 温馨感人的日常生活场面,为以后美国电影 中多愁善感的流派开了先河。 在长达3个小时的影片中,银幕上既有壮观的 场面、历史伟人,又有细腻的温情、平凡百 姓;既有残酷的战争、节奏紧张的营救,又 有安逸的生活、美妙情趣的抒发。格里菲斯 为了追求银幕上的真实,他参照马修布拉迪 在南北战争时期

16、所拍摄的真实照片,极富想 象力地在银幕上加以发挥和创造,构成了一 些精彩的段落,如彼得堡战役、林肯总统被 刺等等。 这部电影,在当时创下了一连串的纪录。制作时间 是闻所未闻的九个月(在不久之前格里菲斯还在一 周拍两部影片),演员阵营是闻所未闻的几千人, 放映时间是闻所未闻的三个小时,制作成本是闻所 未闻的11万美元,但它的收入也是闻所未闻的,虽 然缺乏精确的统计,估计至少在1000万美元以上, 成为历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部电影。尽管门票卖到 2美元一张,人们还是蜂拥而来一睹为快,其后它 的种族主义思想所引起的争议,又吸引了更多的人 来看个究竟。这一事实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电影企 业在经营、发行方面的改革,为好莱坞摄制大规模 故事片开辟了道路。 然而,影片当中又有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虚 构,如黑人向白人施虐,三K党人“以暴抗暴” 的胜利等等。霍华德劳逊在谈到该片时说“从 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