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6678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山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晋城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年级四月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

2、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

3、“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2的继承者。实际

4、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

5、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

6、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3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

7、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的文言文面,完成47题。(19分)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闻张邦昌僭位,以书白康王:“宜遣师邀金人河

8、上,迎请两宫,问罪僭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中外。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国家之制,无视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会邦昌遣使迎王,子崧即贻王书曰:“似闻谓以京师残破,不可复入,止欲即位军中,便图迁徙,臣窃惑焉。夫欲致中兴,当谨举措,宜先谒宗庙,觐母后,明正诛赏,降霈四方。若京师果不可都,然后徐议所向。”遂传檄京师,奏于隆祐太后曰:“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间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

9、,庶几人心,奸宄自消矣。”寻以所部兵会济州。康王即位,子崧请放诸路常积欠钱,又言:“台谏为人主耳目,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尊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帝皆可其奏。上章论王时雍、徐秉哲等逼迁上皇,取太子,辱六宫,捕宗室,窃禁物,都人指为国。伏望肆诸市朝,以为臣子之戒。时滑州两经残破,子崧荐傅亮可任。除亮滑州通判,黄潜善沮之,命遂寝。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据镇江初,昌陵复土,司天监苗昌裔谓人曰:“太祖后当再有天下。”子崧闻其说,靖康4末起兵,檄文颇涉贬所不逊。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隙,道示求得其文,上之。诏御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

10、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选自宋史赵子崧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宜遣师邀金人河上邀:邀请B.若京师果不可都都:定都C.恐间有假讨逆之名假:借D.命遂寝寝:停止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据镇江B.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据镇江C.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

11、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据镇江D.赵万犯镇江/子崧遣将击万于丹徒/调乡兵乘城为备/顷之/官军败归/乡兵惊溃/子崧率亲兵保焦山寺/据镇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子崧有政治远见。他在汴京失守时向康王提出赶紧承制号令四方豪杰,那么中原可以传檄而定。B.赵子崧致力于大宋中兴。康王打算在军中即位,以便迁徙,但赵子崧希望他拜谒宗庙,觐见母后,赏罚严明公正,施恩四方。C.赵子崧勤于进谏。康王即位后,他向朝廷谏言:发放各地积欠的钱,变革台谏制度,查处、严惩国。前两件事都得到了康王的支持。D.赵子崧因檄文言辞不当而获罪。得到檄文后,皇帝震怒,暴露了

12、赵子崧的罪错,并追究之前其擅自弃城之罪,降其为单州团练副使。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奸宄自消矣。译文:5_(2)诏御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注释】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

13、。琼糜:比喻精美的食品。8.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5分)9.“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诗人蔑视统治者,傲岸不羁的句子是,。(3)山居秋暝中描绘了一幅情趣盎然,纯洁美好的生活画面的诗句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牟宗三的桑梓情结杨潜牟宗三是1949年夏秋之间离开大陆去台湾

14、的。此时,国民党大陆政权行将崩溃。牟宗三临行前,来到广东番禹乡下的黄氏观海楼,探望隐居于此的恩师熊十力。熊先生曾认真6地建议牟宗三等几位门生留在大陆。牟宗三回答说,地球是圆的,怎么会回不来?世事终究难料,这成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最后晤面。熊十力之于青年时代的牟宗三,犹如伯乐之与千里马。抗战期间,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一度生活困窘。为此,熊十力曾写信向西南联大的汤用彤推荐他。梁漱溟曾问十力,何以对牟宗三如此器重?熊俨然作答:“能悟人之所不能悟,见人之所不能见。北大有此可造之才,而不能容之用之,岂不可惜可憾?”在台湾最初的岁月,牟宗三不忘记恩师厚望,潜心于学术,著述甚丰。他既继承熊十力所开创的形上思辩的新途径,又不墨守师说,创造性地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用他的学术成就回报了师恩和故乡的亲人。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晚年曾自道:“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这项宏阔的伟业却是在海外完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有过漫长的阻隔,对于前去台湾的大陆人来说,亲人难见,故土难回。萦绕了牟宗三心头的同样是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桑梓之情,大而言之是家国情怀,小而言之是怀乡之念。最能集中反映牟宗三桑梓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