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73842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新闻理念变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谢 娟 每种思想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社会 变革、社会文化气氛的影响,同时他也 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 取向。如果从历史坐标梳理中国(大陆 )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我们看到 了自从我国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电视 台,使我们进入新的口传时代、视听时 代,新闻的传播理念在随着社会变革、 传播技术发展、社会观念的变迁不断发 生着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时期去梳理1928年1949年:敌方统治时期19491966年:新中国建立后17年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转型期1928年1949年敌方统治时期,广播新

2、闻传播 格局混乱(1)1928年1940年,不同性质的政权下的 广播新闻传播(大后方的国民党广播、沦陷区的日伪 法西斯广播、沦陷区的民营广播、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广播、苏联、美军广播)一切都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 务,新闻成为他们实现政治目的、笼络人心、占领舆 论高地、扩张政权的传播手法。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为 中国亿万军民了解战况,激起爱国热忱,鼓舞和动员 亿万军民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发挥着作用。新闻形式 和内容单一,解读苦难,点起民族激情成为这一时期 的主基调。(2)1940年1949年1940年新华社解放区延安台成立,有了 中国人民自己的广播电台。新闻种类增多,国内 外信息均有,时效性相对增强,叙述

3、风格多同于 报刊。但整个解放前时期的广播新闻有着浓厚的 政治导向,煽情性较强,完全满足当时的政治和 生产需要。19491966年:新中国建立后17年,广电新闻 传播意识建立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积极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由此进入 新的历史阶段。建台建章建制,制定新闻传播总方针,确定了 广播电台的新闻发展方向。全国性与全世界性的重要新闻,广 播电台均应以新华社为主要来源。但除了公告或公告性新闻, 各台也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国内外重要新闻进行自行的采访工 作。一个口子进,多个口子出的新闻传播方针,积极配合当时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宣传和教化,思想性不高,新闻的客观性 缺乏,自由性很弱,广播自身的特点还未得

4、到充分重视和运用 。但对新闻播放次数、新闻品种、新闻的多、快、短、好逐步 得到了改善。而且了密切联系群众,国外传播的意识,并进行 了一些有效地尝试。新闻报道内容重在对社会光明的由衷歌颂 、对社会成员的热情赞美以及对社会前途的高度自信,站在事 实的基础上对新生活做的理想化描述。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广电新闻 非理性传播阶段电视刚在中国落地诞生不久,即进入 了极左思想、反右派斗争时期。这一时期的 新闻传播完全失去自由,全天候为政治宣传 服务,不遵守新闻特性和传播规律,新闻报 道已经脱离了事实的制约,呈现出非理性、 非科学性的传播状态。不考虑与社会真实的 切合度,把日常生活事件高度象征化、

5、政治 化,把领导人物活动描写神圣化、仪式化, 我们的视听感官充斥的只是借助广播电视工 具,表达的非理性的崇拜之情和忠诚信仰, 或是用战斗的语言去狠批猛斗,践踏真实、 颠倒逻辑的非理性新闻传播状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处 于摸索阶段。(1) 70年代末80年代初,拨乱反正后,我们的广播电 视新闻事业也随着国体的复苏而进入改革时期。电视在新闻媒 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闻界迫切需要改变自身形象,思想 观念急需扭转。掀起了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虚假、僵硬文风, 提倡用“真、短、快、新、活”的方式来写作新闻。从新闻报道 的方式、风格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地改变。从采编播技术设施 、

6、新闻队伍建设、丰富新闻来源方面开始探索“自己走路”的建 设目标。这一时期新闻信息量增加,报道面拓宽,时效性增强 ,节目容量扩大,。尤其是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新闻联播 以来,我们的新闻表现形态取得了长足进步,口头播报和现 场采访相结合,以及直播的出现,对新闻传播的形式得到很大 的推动,新闻节目的本源和科学性得到逐步恢复。这一时期广播电视新闻仍然是政治性强,宣传功 能突出,是中国政治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全国 各级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趋同,无特色可言。(2)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同构时期。电视新闻栏目逐渐增多,央视陆续 增设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早间 新闻、英语新闻、体育

7、新闻等。地 方台也出现了一些新栏目,如广东电视台的 国际纵横、上海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从各 个领域开展新闻报道,注重时政性新闻,。栏 目化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潮流。新闻创作群 体处于社会政治中心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保持着高度一致。记者以时代精英的定位居于 社会话语中心位置,新闻报道视角更多地表现 为视野宏大、追求崇高、发人深省的启蒙思辩 风格,体现了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烈的 社会使命感。舆论监督权的首次提出是在改革开放 后的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 代表大会。会议报告首次提出了“要通过各种 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 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

8、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 ,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党的文件中 第一次使用舆论监督的概念,舆论监督也有 了政策上的依据。舆论监督功能的提出,是 对中国新闻媒介功能的拓展,同时也是新闻 媒体寻求自主性和提升自己独立地位的一种 尝试,也标志我着国新时期新闻自由向着健 康的轨道迈进。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转型期,广电新闻深刻转 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封闭型一元化文 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化文化形态的过渡,社会改革 也由观念层面逐步转向实践层面 。社会日益多元使 得新闻从政治激情状态退回到平衡公正的中立者心 态,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使得广电新闻报道的 深度、广度和自由度得到极大

9、的拓展,在传播方式 的取用方面,强调公开性、透明性和受众参与性; 在传播秩序方面,不再满足于单向的传播而力求做 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真正向“真实、客观、公正” 的新闻本源迈进。1、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那种对先进人 物“高大全”的报道价值取向得到了一定的纠正,对 先进人物的报道,对人物感情的表现不再仅仅关注于 爱国爱人民爱事业之情,亲情、爱情、友情得到多方 面的挖掘,典型报道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使典型人 物走到人民群众中来。不仅民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 事件中,甚至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制造者。凭借现代 的传播技术以及其普遍向民间的推广,民众直接参与 到公共事务的报道中,改变了原单独由记者掌握

10、的报 道话语权,媒介同民众的相互依存度得到了提升,受 众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受”众,传统的传受关系发生了 改变。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品种样式增多、新闻节目 形式多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以央视 为龙头快速发展,出现了早间、午间、晚间等不同时 段播出的新闻节目,90年代陆续推出了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批栏目,21世纪 又推出了央视论坛、新闻11等。2、精英文化隐退,大众文化盛行, 社会接受心理和新闻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闻媒体的产业属性的确定进一步打破了新 闻业同党政的依附关系,新闻媒体独立性增 强。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新闻媒介以从未曾有 的重视程度关注新闻风格的趣味性、戏剧

11、性 和故事化,受众话语权得到扩展。广播电视 媒体中涌现出大量的新闻故事、新闻传奇、 民生新闻类节目。3、新闻为立台之本的理念逐步形成,新闻报 道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得到极大的推进。尤其是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 闻更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不再像以 往那样属于“特别节目”了;更强调整体运作,信息与 深度报道、访谈与评论衔接得十分紧密。更注重对突 发新闻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这是新闻频道的优势,也 是新闻节目的指向;在消息类新闻方面突出时效性和 大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全天24档 整点新闻。电视新闻还出现了现场直播,因其声画同 步、现场感强等特点很受重视。在突发事件面前,我 们的新闻报道站在了第一线适时报道;在国际媒体面 前,能听到中国新闻媒体的声音。增强了广播电视传 媒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小 结通过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历时梳理,各个时 期新闻传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观念变化,总的 来说,在保证党对新闻宣传绝对领导的前提下,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循着这样的路径发生了变 化:无线电子产品的附庸党和政府的依附新闻本源的回归 新闻独立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