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719692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6kj_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2《谈中国诗》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中国诗钱钟书你喜欢读诗吗?“诗”(湿)其实是“干 ”的,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 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 “水”就是你的 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 考,你的品味。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 诗和西方诗的。往昔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你可忘了那逝去的?它可有一些幽灵,会出来替它复仇!它有记忆,会把心变为坟墓,还有悔恨,溜进精神底浓雾 会对你阴沉地低声说: 快乐一旦消失,就是痛苦。年 查良铮 译 英国诗人雪莱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 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2、。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 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 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 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 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 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 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著作: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

3、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 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 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 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 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 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 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 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 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 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 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 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 化

4、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 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 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 这样的作品。题目解说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 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 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 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 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 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 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5、,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 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第三部分(第3段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一层,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 韵律的要求。第二层,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 暗示。第三层,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第8段)。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 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 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话题,引出自 己的论证方法。第二部分第2到第6自然段。论述中国

6、诗在 形式上的特征。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着重论述中国诗在 内容上的特征,指明中国诗和西洋 诗的共通的地方。引子: 方法 比较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发展:成熟早 )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形式:篇幅短 技巧:韵味长 ) 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语言:词气和)内容上 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形式上主题归纳: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 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 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 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 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

7、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 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 才全面科学。主题归纳: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 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 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 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 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 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 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 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 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 健康

8、发展。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 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 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 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 ”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 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 “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 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 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总之,诗歌的本质特

9、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 共同的。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 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 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 不能尽职”的原因)。“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 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 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 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 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 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 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

10、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 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 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 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 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 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 义是什么?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 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 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 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 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

11、成涓涓清 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 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 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 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 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 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 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 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 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 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

12、特点,也含蓄地表达 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 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 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 ,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 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 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 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 、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 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本文中他采用了如下手 法:

13、比喻的谜底 博喻 曲喻 一喻多意 分喻 反喻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比喻的谜底钱先生说过:“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 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 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 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 ,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 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 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 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 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段白话钱先 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

14、宋诗“是雨亦无奇 ,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 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博喻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 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 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 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 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 ,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 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 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 下的情景

15、。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 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 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 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曲喻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 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 ,“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 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 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 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 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 ,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 耐人寻味,意境丰富。一喻多意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 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 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 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 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 用。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 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 作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