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604606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中考英语备考须知一、合理安排、科学备考 二、了解试卷结构、命题特点 三、关注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备考须知 学习课程标准,了解课标要求的知识范围及对 听说读写技能的基本要求。 了解近年中考命题指导思想,考查重点与考查 形式,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通过中考分析,了解我市考生在知识结构与答 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缺陷。 以教材为主线捋出重点复习内容、落实检查 认真编写或选择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材料如针对听力、阅读中的简单推断、主旨大意、 作者态度和意图等深层理解题的解决。精心设计各阶段复习方案 制定出针对各校实际的复习计划与方案。 制定分层努力目标,加大对临界生的帮扶 做好考生的心理准备工

2、作,分层指导 在解决薄弱项目方面是否有具体措施 专项训练侧重方法指导及内容的代表性 控制好复习节奏与练习的量。争取学校支持理清各轮复习侧重,有的放矢 第一轮:教材知识梳理与落实 (重中之重)侧重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 (段段清)词汇、短语、句型 / 拼写、造句、填空、写作、阅读 建议时间为总复习的50% 第二轮:专项技能训练与查漏补缺 (迁移、技 能) 听力填空、单选、完形、阅读、写作、 模拟 建议时间为总复习的30% 第三轮: 综合训练、最后冲刺 (调整、适应)熟悉题型、答卷技能、实战演练听力: 读题-选图, 选择填空,听力填空 单选:词汇知识、习惯用语,语法知识在语境基础上的梳理、罗列、积累

3、。 完形:选材由易到难,训练与分析并重 阅读:话题新、内容涉及面广、侧重技能,设计任务型阅读题 写作:训练读题与观察图片的准确性,熟悉教 材话题知识及相关表达,会用简单句描述画面 ,表达情感,会用较复杂的句型、词汇发表感 想,描述经过。会写规章制度、便条、日记、 信件、描述人物、记录故事等。英语中考改革与初中英语教学孟宪光一、听说读写全面考查,重在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1.重视听力考查。听力25分,达到了英语教 学大纲提出的听力测试在中考中“所占比例 应不少于20%”的要求。听力测试考查学生 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口头语 言中获取并记录信息的能力 听力题中不仅有识别图画、情景反应、对 话

4、理解、短文理解等选择题型 在语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不孤立考察词汇及语法知识 尽量设置语境,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 系。如词汇:学习语法知识重在理解和运用 ,因此,近年的中考,逐渐降低了语法知识 考查比例,仅占20%左右;语法考察范围严 格遵循课程标准规定;不出偏、怪、难语法 试题。 总之,英语中考已由脱离语境的单句层次的 分离式考试向语篇层次的综合性考试为主的 方向发展。初中英语教师要从中考改革的轨 迹中认真反思,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英语教 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把阅读作为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 四篇阅读材料(包括完形填空)计分45分 ,约占全卷总分的38%。适当增加

5、阅读词 量。重视深层理解考察(约占40%),包 括综合概括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句义理 解能力及猜测词义能力等。阅读材料重视 其真实性、时代性、教育性、可读性,体 现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r pleasure. 大部分阅读材料直接从英文原著 改编,以保证语言的真实、准确和地道。 增加主观试题比例,适当提高开放程度 ,以更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所谓主观试题是指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依赖于阅卷者专业水准和经验判分的试题 。英语中考中的主观题主要是书面表达题 ,15分,约占全卷总分的13%。该题考查 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意义的能力,为指导 性写作,

6、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 如中英文内容要点提示或图、表提示等) ,按一定的要求写作文或其他形式的材料 ,字数6080字。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 实际及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树立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 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每 个英语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研 究,要用课程标准提出的 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与要 求指导教学,减少或避免教学 的盲目性、随意性。学好教材,掌握基础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要使 学生首先学好用好教材,切实掌握英语语音 、词汇、语法基础知识,这是发展能力的基 础。 来自中考卷面的反馈信息反映出目前的英语 教学还没有正确把握好语言知识

7、和语言技能 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重要,就把语音、词 汇、语法讲得很多、很细,脱离语境和语言 实践,结果学生只能鹦鹉学舌,而不能举一 反三,灵活运用,这样学得的知识是死的知 识,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 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 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 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中 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鼓励学生 独立使用英语工具书(如词典、语法 手册等),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培养自学能力。加大输入,发展能力加大听和读的输入。课程标准要求:“除教 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字以上”。要 改变教书就是教这本书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要 积极利

8、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丰富 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加 大英语的输入量。为此,就要彻底摈弃炒陈饭 式的复习和题海战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机 械识记、被动接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 有时间多听英语,多读英语,获取信息,开阔 视野,拓展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中考英语试卷构成 选择题部分主要包括:一、听力(20分) ,二、单项选择(20分),三、完形填空 (10分),四、阅读理解(30分)。 非选择题部分包括:五、听力(5分),六 、单词拼写(5分),七、综合填空(5分 ),八、任务型阅读(10分),九、写作 (15分)五个部分。 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听力: 1. 先

9、审题,搞清题目要求,根据选项去猜测听 力材料内容,预测与此内容相关的重点词汇, 并根据上下文条件选出最佳答案。 2.关注上下文情景,捕捉主要信息,避免听单个 单词、句子从而忽视全文的连贯性。 3. 学会对材料中的数字、时间、电话号码等进 行记录。 4. 学会忽略没听懂的部分,跟磁带同步进行。 6所有听力听完后,一定要检查单词的拼写, 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过去式或过去分词等。二、选择题1. 直接法:利用固定搭配,熟记习惯用法。 2.排除法:在通读全题,弄清题意,分析空格,确 定考查的知识点的前提下,采用排除法逐个分析 推断,得出最佳答案。 3. 比较法:比较所给答案的不同之处。重视词义辨 析,或

10、语法区别。 4. 习惯判断法:有些选择题需要语感,根据习惯用 法或固定搭配来选出正确答案。 5. 常识推算法:有些单项选择题涉及到天文、地理 知识、风俗习惯、生活常识等,有的甚至要运用 数学计算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6. 逻辑推理法:有些题从语法角度上分析都正确, 但句意不符合逻辑,所以答题时应运用逻辑推理 。三、完形填空 1.泛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不妨借助汉语 来大致翻译,从而了解选项意义。 2.精读全文。 (1)语境。可借助上下文,推敲 故事的发展,作者的意图和人物态度等。 遇到没把握的选题,先忽略。(2) 词汇。注 意词的辨析和固定搭配。 (3)常识。有些答 案可以依据生活常识得出,

11、将课内外知识 结合,利用排除法选择。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完形填空完成后, 千万不能忘记复查这一步。注意短文结构 是否完整,意思是否连贯。判断整篇短文 是否语意通顺,情节合理。四、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 1通读全文,将问题读一遍,弄清考查要点 ,要确定题目的意图,抓住文章的主题句 ,通常可以在文首或文末选择好做题的切 入口。 2弄清文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原因、经过,从而明确短文的大意。对于 一些直观性题目,对照短文材料所提供的 信息,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原句作为答案。 3. 深层理解需要分析、推理、归纳,重视理 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对涉及日常生活的 内容要注意语言材料提供的细节信息。

12、五、单词拼写和综合填空 一般应该先通读全句或全文,读懂题意, 弄清空格考查的知识点,再仔细研读全句 或全文,通过上下文条件确定词性、词形 主谓间数的一致、时态、语态,注意书写 规范、整洁。六、作文1认真审题,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片,分析、观察, 理清写作主题、要点。 2. 内容要点要全,不要遗漏。写作时避免跑题。 3. 根据提示确定剧本时态、语态。写作中多用常用 语言,固定搭配,简单句,适当使用复杂句型或较 高级的词汇, 避免逐字逐句的翻译。 5. 表达一定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如“看书、看报” 应用“read a book/ newspaper”,而不是“see a book/ newspaper”。 6. 初稿后要仔细检查细节,如单词拼写、大小写、 标点、单复数等。书写要求清楚、工整、流畅。初三技能训练研讨课展示 听力 牛卫红 阅读 杨惠玲 完形 王月娥 写作 张莉华 2010年口语测试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