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023412 上传时间:2017-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2、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由加德纳提出(1983) ,他把智力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加德纳的定义强调了其理论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发展心理学界和教育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复杂和多维的,包括 8 种智力。语言能力是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逻辑数 学智力是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空间智力是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

2、进行思维的能力,它 使人能够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有效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 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身体运动智力是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音乐智力是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和音色等的能力;人 际关系能力是个体能有效地理解他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核心是留意他人和判断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自 我认知能力是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是一种关于自身内心世界和导引人生的能力,可以了解到自身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辨别标识,并 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然观察能力是个体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

3、行辨认和分类,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3、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 ”、 “我将来的发展方向” 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4、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及其结果。社会性至少应该包括社会性关系(人际互动)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所有这些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5、问题行为行为问题又叫问题行为或者不良行为,是当今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也多出

4、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美 国林格伦将其定义为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行为引起的麻烦。1994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其定义为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范围、社 会道德准则等所允许的异常行为,包括逃学、欺负、早恋、偷窃、吸烟等 16 项。包含三个基本特征:( 1)行为表现,在频度和强度上或多或少地偏离于正常同龄儿童的行为表现;( 2)行为效果,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者给他人带来麻烦或者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为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教育的期望,不为人们所接受。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通常不是一种,而是多种问题行为纠缠在一起的。卷 入一种问题行为往往意味着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问题行为按其行为

5、差异和行为发生的频度,以及该问题对行为人自己和他人的潜在的危害程度,将问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 种类型。简答 :(此题我百度的,仅供参考哈)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

6、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

7、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将其再现或派作他用。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是积极主动的,与“师讲生听” 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

8、主要靠接受学习。接受学从一般到个别,发现学从个别到一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论述 :1、电视网络已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请选择该领域内的某个问题,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发展心理学知识,设计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来探讨电视网络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提示:主要包括研究目的、被试与方法的选择、预期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视角等)。(这个题整不来,大家自己凑凑吧)T-T 关于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方案(1)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分布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更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网络,

9、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网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便捷的传播手段,它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中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这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青少年时期是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健康心理态势。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形成健康心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可以预见,互联网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调查网络对本校学生健康心理影响的具体情况,以及时发现

10、问题。为引导学生正常上网、养成健康心理。同时,使学校德育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进一步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新路,让学校工作适时、有效地开辟、占领、利用这快新阵地;为全面提高学生健康心理品德,形成良好态势提供重要依据。(2)被试:小学 36 年级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3)方法:调查法。学生及家长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 (4)分析视角:不同年级学生上网时长,上网地点和上网目的比较;不同性别学生上网时长,上网地点和上网目的比较;(5)对研究结果的预期:高年级学生上网时长高于低年级学生,上网地点多在网吧,上网目的游戏,低年级学生上网目的主要是聊天;

11、男学生上网时长高于女学生,女学生上网目的主要是电影与聊天。2、试述评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皮 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2)经验。个 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经验因素不是对智力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环境。主要指社会生活、文教、语言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4)平衡

12、。平衡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图式(scheme)和适应(adaptation) 。图式是认知发展的基本结构,它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 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适应又分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 accommodation)两种形式,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个体通过同化扩展已有的图式,属于量的变化。通 过顺应修正已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属于质上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同 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之间不断从某一水平的平衡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变化,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

13、过程。 皮亚杰重视个体的逻辑思维过程,认为青年与儿童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儿童的思维并非仅是成人思维的较低层次,而且是和成人不同类型的思维, 随着成熟,儿童的思维会依一序列的阶段发展,各个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和思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感知运动(sensory-motor)阶段(0-2 岁):该阶段是人智力发展的初期,儿童只有动作的智力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他 们仅仅依靠感知动作图式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特征,也通过感知动作形成客体不依赖于主体知觉的永久性观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的形成。最初的婴儿是分不清自我

14、与客体,客 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的存在。儿童最初只认为自己看的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 看不见也就不存在了。而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时,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这 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 1 周岁) ,即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2)前运算 (preoperational) 阶段(2-7 岁):在该阶段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的动作中解脱出来,凭 借象征性的图式在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只能凭借静态的表象进行直观形象性思维。该阶段的儿童思维

15、缺乏可逆性,不 能动态地考虑并协调好思维过程中连续性转换的每一步,不能从事物发展的来路返回到原来出发点进行逆向的思维。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儿童思维活动的特点是:以表象思维为主。事实上,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表象思维已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在 上一阶段感知运动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儿童能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且这种思维成为智力活动的主要方式。依靠这种思维,儿 童可以回忆他过去曾接触过的人和事物,并利用这种记忆表象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例如,用一根竹竿当马骑;还可以进行延迟模仿,如 模仿以前看过的电影中某个人物的动作等等。但是,此时儿童的表象思维缺乏逻辑性。儿童的

16、大脑中充斥着一大堆具体的、杂乱的表象,缺乏概括性。 自我中心主义。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便处在极端的自我中心状态中,此时儿童根本不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外部世界分离开来。进 入前运算阶段后,儿 童能区别自己和其它物体,但此时儿童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此,t 他 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他也深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遇到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事实,他 也会毫不犹豫地宣称事实是错误的。这一特点并不能说明儿童的本性是自私的,而只是表明了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特点,随 着人际交往的增加,这一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在皮亚杰著名的“三山问题”实验中,他在桌子上向儿童呈现一个“ 三山模型 ”,让儿童站在桌子的一边, 然后让一个洋娃娃围绕着模型,站在不同的位置上观看这“三座山”,让儿童从备选的图片中挑选一张符合当前洋娃娃观察到山的形状。研究结果表明, 6 岁或 7 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儿童总是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