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10622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编者按:(希望我们的编者按能说明本体论发展过程中拐弯的地方和主要学派对本体论认识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目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国,人的真正价值的内涵被重新发现和肯定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在人的价值被发现的过程中,对本体论的认识十分重要,这是一个怎样展示人的真正价值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思维和活动怎样和世界的本质相符合的问题,以此为标准,可能很多大人物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让很多小人物发现生命的意义( 据说这就是康熙们一定要灭了王阳明的学说的原因),追问意义是令人沮丧的开始,也是令人希望的开始。有的西方理论界认为中

2、国人为世界提供了人口数量上的贡献,而欧洲人为世界提供了人口质量上的贡献,他们认为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中国缺乏可指导生活的正确的本体论,那么让我们从过去开始也从现在开始找一找原因,以下假设每一种学说的持有者都是哲学家,而不是社会活动家或为某个阶级争取利益的人,假设他们为我们贡献的是思维,而不是向我们展示行为的人。道德经中说“道”是本体,西方哲学界认为中国只有道德经中有本体论,孔子大概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本体,程朱理学大概认为“天理”是本体,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要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扼杀了人性,也格不出什么理,他认为“人欲即天理”(注意,简单从字面理解,这半句和萨特存在与虚无里的观点相似,和“色

3、”即是本体“空”也类似) ,独创“心学” ,大概认为“心灵” 才是本体( 所以,王阳明的最终结论和康德类似,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类似,而王阳明大约早生 300 年,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也很高,明治时期很多日本人和二战时的一些日本战犯很崇拜他),评论认为“心学”是道佛儒结合的产物,佛教大概认为“空”是本体( 有些西方人认为佛教的观点最终还是归于“道”) ,基督教大概认为上帝是本体,现代哲学的主流还是认为本体是抽象的,单从这一点上来说,佛教比基督教高明了一点点,但基督教严禁偶像崇拜,所以又扳回一点点, 道德经中的“道”一直就是抽象的。这几种理论的学术性不是很强,所以主要成了人们的信仰,而不是科学。古希

4、腊时代认为本体即是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和“道”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然后上帝来了,上帝成了本体,然后康德又来了,他大概认为上帝太老了,思维都僵化了,而古希腊又走的太远,他发现了人,成就了文艺复兴,康德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要用先验的哲学体系(意思是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心灵结构,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来代替本体论( 康德的理论是哲学的转折点,此后再也没有人把哲学作出这么大的方向性改变,德国当时把康德的理论作为中学教材,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而成为世界强国,爱因斯坦说他中学时读通的康德的理论对他 2的物理思想贡献最大,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仍然直接从康德的理论中寻找依据),

5、然后尼采又来了,他干脆说上帝死了,人取代了上帝,然后萨特又来了,他大概是认为人做上帝这么多年太累了,或者是本体论研究这么多年都没有出成绩,所以干脆否定了本体,认为本体(或本质)是虚无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空”是不存在的, “色”才是本体),所以个人怎么做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的网络作家才说“我的身体我做主”(呵呵,开个玩笑),然后农历 2007 年的新年又到了,东方信邦公司愿广大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的日子过的更接近生活!正文:哲学本体论(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它有时也被称为“存

6、在论” 。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存在”的一种智慧,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20 世纪以来,本体论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然而,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们越来越丧失家园感的“表面化”的、浮躁的时代,情形更是如此。一、本体论的性质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起源于对万物本原也就是本体问题的追问。所谓“本原”(英文的对应词是 principle,亦译为“始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

7、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其属性变化不已,而其本体常居不变的那个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 从希腊早期哲学家的研究看,无论他们把万物的本原看作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看作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看作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有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共同的,这就是把探寻万物的本原作为本体论或哲学研究的任务。这些哲学家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注意到本体论的任务不是要研究现象世界,而是要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源或本原。但是,这种本体论是有明显缺陷的,主要表现在这些哲学家还没有意识到现象与本体的区别,没有从现象世界进一步深入到本体世界去探寻世界的本来面目,没有实现本原向本体的转换。从本原向本体的转换是柏拉图完成的。柏拉图转换的重要

8、前提是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是巴门尼德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都是数” 。数不仅被看作万物的本原,而且被看作万物的原型、世界的本体。巴门尼德则提出了比数更为抽象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体。他注意到,事物是形形色色的,而存在则是惟一的,宇宙万物以及它们的属性、动作等,无一不是“存在” 。变化万千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这惟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世界,才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认为,各种特殊性都由某一门具体的科学来研 3究,只有“存在”才是哲学应该研究的对象。后来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被表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 ,并被明确作为第一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9、到了柏拉图那里,本体论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万物本原的追问,而是转向了对世界本体(noumena)的探寻和本体世界(即世界本来面目) 的逻辑构造。柏拉图以更明确的形式将巴门尼德的两个世界的学说表达出来: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象世界,它是变化生灭的,是感觉感知的对象;另一个则是理念世界,它是永恒不变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才是世界的本体。 “理念”也是“存在” ,但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所不同: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共性,而“理念”只是一类事物的共性。不是惟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 ,而是各种不同理念构成的世界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吸取毕达哥拉斯关于数是万物的

10、“原型”的意思,认为理念不仅是世界的本体,而且是万物的原型,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对理念的“分有”或“摹本” 。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理论上存在着诸多困难,而且还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和神秘主义色彩,但这种理念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关于本体的学问,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把“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他的第一哲学的对象。他所说的“作为存在的存在”( 也就是第一存在) 实际上就是本体。他把存在区分为偶性意义的存在,本质意义的存在,真和假的存在,潜能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而只有实体(substance,亦译为本体,其含义是作为其他东西的基础、基质和主体)才是事物的本质,才是本质意义的存在,才是第一存

11、在。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有不同的规定,但他最终把事物的“形式”(form) 看作第一实体,而他所谓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也即“本体” 。这些本体论并非关于存在的学问,而是从追问万物的本原肇始、以探寻世界的本体完成其理论构建的关于本体的学问。从对本体追问和探寻的历史看,本体论乃至哲学并不像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所说的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而一开始就是有鲜明价值指向的。这种指向,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使人类更有智慧地生存。与哲学的其他分支相比较,本体论对于人类的意义更为隐含,也更不容易被阐明,但是,它对于人类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则是无庸置疑的。这种独特的重要意义在看来至少

12、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称为哲学的根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如果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本体论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认识论和价值论是这棵大树的两个主干,其他的哲学分支几乎都是这棵大树的枝杈。没有本体论,就不会有认识论和价值论,也不会有其他的哲学分支。本体论不发达,认识论和价值论也不会发达,其他的哲学分支也不会繁荣。只有本体论根深,哲学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今天人类的哲学看起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它却正日益沦为科技的奴仆,正日益沦为功利的工具,哲学越来越不能发挥它引导人类有 4智慧地生存的应有功能。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哲学的本体论被拒斥

13、、被否定,哲学正逐渐成为无根基的哲学。其次,它是人类信念的支柱。人类是靠信念生活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人类生存的范型,规定着人的生存境界。信念有日常生活信念、科学信念、宗教信念、哲学信念之别。在所有这些信念中,只有基于对宇宙、人生、社会终极实在和本来面目的理性追问和探求所确立的本体论原则,才能成为人类信念的真正支柱,才能使人关切终极实在,追求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从而能使人生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再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成为批判现实的一种武器。一种真正意义的本体论,它是要超越现实世界发现本体世界,去探寻世界的终极实在,并从而成为可能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根据,为人们提供反思和批判现实的

14、依据和武器。本体论作为哲学智慧的结晶,可以使人洞察现实的缺陷及其应有的走向,从而不盲目地做现实的奴隶,而去追求更美好世界和更美好生活的构建。二、本体论与哲学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何谓智慧?按牛津哲学指南的解释,智慧是“把反思的态度与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understanding)形式。这种态度的目的是要理解实在的根本本性及其对过好生活的意义。这种实践关切的对象是要在主体的品质和环境既定的情况下构成一种关于过好生活的合情合理的概念,并对他们不得不在其中作出决定和行动的情境作出评价。作出这些评价并不容易,因为好生活是不完全地构成的,个体的品质和环境的可变性使一般原则成为不充分具体的。因此

15、,智慧可以与评价复杂情境的好的判断、由于对人的条件的反思性理解所获得的好的生活的概念等同起来” 。(1995 年, “智慧Wisdom”条)由此看来,智慧有认知方面和评价方面、有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有对象之思和自我之思或反思之思之别。但真正的智慧所关切的应是人类自身的总体状况和终极目标,这就是人类智慧的真正本性。然而,人类并不总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本性、努力去发挥和发展这种本性。人们常为日常的功名利禄所累,忘却或忽略了生存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意义。人类之所以需要哲学,就是要哲学来开启人类的这种大智慧。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所谓“爱智” ,就是通过研究和阐释生存智慧、通过批判常识和导引心灵,使人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本性,着眼于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来反思生存、谋求生存,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诉诸理智反思、批判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达到对人生的觉悟和创造。但哲学有鲜明的独特性,这就是哲学语言的思辨性。对人类、社会、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纯思辨把握和纯思辨表述,是人类智慧在理性运用方面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也是哲学研究中的至深点和至难点。能否达到这一至深点、能否回答这一至难点,关系到一种哲学能否成为有体系的哲学、能否成为真正的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