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041825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经济贸易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一个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 间(国家伙地区)进行产品交换 (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特点: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与奴隶。 2、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消费,商品生产很少,流通的商品更少 3、交通工具落后,对外贸易非常有限 4、对外贸易的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宝石等)和奴隶第二章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二)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的

2、国际经济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18世纪) 特点:1)资本原始积累、工厂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2)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国际贸易规模扩展的前提条件已初步具备 对外经济贸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 动力、资本和市场(如、英国15世纪由于出口羊毛和毛织品而出现的 “羊吃人”圈地运动)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1)对外贸易的作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1)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和阻止利润率下降 (2)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 (3)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价值实现 (4)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3、(5)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2)特点 (1)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2)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 (3)贸易方式多样化 (4)出现信贷关系,汇票开始流行 (5)国际贸易的经营组织机构日益专业化 (6)国家间的贸易条约逐渐成为竞争和获取特权的工具 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特点: (1)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总量增加,增速下降 (2)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3)竞争日益尖锐(贸易措施多样、资本输出等) (4)交通通讯工具改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5)国际经济贸易呈现不稳定发展状态(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 生)第二章国际经

4、济贸易与国际分工 二、对外经济贸易是各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与纽带 (一)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 1、可以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2、可以实现本国商品的价值和增值,扩大积累和增加收入 3、可以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的好处,提高劳动生产率 4、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5、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完善与升级 (二)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传递”的重要渠道 (国际价格=国内价格=产业=整个经济) (三)对外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维护经贸权益的重要手段 三、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发展轨迹第二章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1、第一阶段(战后到1973年)迅速发展 2、第二阶

5、段(1973-1985年)缓慢发展甚至停滞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今)回升 (二)新格局 1、世界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变化,区域贸易日益活跃 3、国际经济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 4、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分布多元化 5、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贸易方式和新产品方兴未艾 6、经济贸易竞争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 7、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8、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主要载体第二章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三)新方式 1、国际商品贸易与国际投资相结合 2、国际经济贸易信息化 (四)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新问题 1、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化对多边贸易体

6、制的挑战 2、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国际贸易标准化趋势 4、贸易摩擦加剧 5、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 6、道德贸易的兴起 讨论与作业:联系中国实际,论述对外贸易的桥梁与纽带 作用?第二章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分工第二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 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异同: 共同点:(1)均属于生产范畴,都反映着劳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社会劳动关 系。列宁说:“社会分工是原来不同而互为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活动” 。马克思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他们各自的产品互

7、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 价物,互相成为市场”。 (2)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社会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向国外的延伸。 不同点:(1)社会分工是各种经济形态社会制度所共有的,国际分工只是在 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之后形成的。 (2)社会分工商品交换通过国内贸易进行,国际分工商品交换通过国 际贸易进行。 (3)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制约,国际分工商品交换受国 际价值规律制约 (4)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在国内约束较少,国际分工商品交换在国际限制 因素较多 (5)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国际分工是世界经济发 展过程的基础。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一)萌芽

8、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 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差别较小,商品生产 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1)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 业的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15世纪末到16世纪 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3)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厂手工业的过 渡,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使国际分 工进入萌芽阶段。 特点: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进行掠夺,它们开发矿山、建立甘庶、印度兰、

9、烟草等农 作物生产的种植园,为本国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原料,来扩大本 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到形成 阶段。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从而 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分工特点: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批廉价 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国外市场;生产的膨胀引发对原材

10、料 的大量需求,大工业要求开拓廉价的原料来源。 (2)大机器工业使商品成为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其它国家按照 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 商品销售市场。 (3)大机器工业改变了 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通讯手段, 把原料生产国家和工业品生产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 (4)大机器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他们轰掉了手工业脚下的 民族基础,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 足市场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类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 2 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 由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它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 争能力大大

11、增强。英国在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后,加强了对农产品 尤其是进口谷物和棉花的依赖,从而推动了国际分工进一步的发展。 3 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由满足贵族和商人需要的奢侈品被大宗商品(小麦、棉花、咖啡、 铜、木材、羊毛等)代替。(三)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该期间,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巴拿马运河1913和苏伊士运 河1869)、通讯;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被卷入的发生 ,一些国家完成产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代替商品输出占据统治地位,建立起世界多边支付体系,出现世界货 币,形成国际分工体系。 特点: 1 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的

12、单一经济 造成两种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二是对 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2 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 它们之间形成了互为市场、形成以经济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关系: 挪威专门生产铝,比利时专门生产铁和钢,芬兰专门生产木材加工产 品,荷兰和丹麦专门生产农产品,美国成为谷物生产大国。 3、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依赖关系,加 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 分工形式: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四) 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出现 ,殖民体系瓦解,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出发生 变

13、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使国际 分工向纵深和广度发展。 特点: 1 分工格局: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发展缓慢。以自然资源为 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形成工业国之间 分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2 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相同产品的同时 进口与出口)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 发展,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 (1)高新技术加工工业与简单的

14、加工工业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分工 4 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分工(GATT:1947年:捷克 斯洛伐克;1960年:南斯拉夫加入;1971年:波兰加入 ;2001年:中国加入), 5 区域经济集团出现,其分工更为具体。 6 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7 从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过渡 8 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 总之,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自然资源为 基础的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化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分 工;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工业内部分工;以 非经济集团国家间产品的分工转向以经济集团内部的分工 ;以工

15、业国与农矿业间的分工逐步转向不同层次工业部门 的分工;以纵向垂直型分工逐步过渡到水平型的分工。 二 、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社会分工都是生产力发展 的结果。其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的三 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但改善工艺技术、劳 动过程、生产过程,且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完成产业 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改善了交通运输工具,消灭了古老的民族 工业,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国际性,出现国际分工。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二战前,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 展,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经济现象,形成国际 分工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出现大量跨国公司,形成生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