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发展史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916361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妇科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妇科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妇科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妇科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发展史(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医 妇 科 发 展 史一、中医妇妇科学的定义义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病因病机、 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二、中医妇妇科学的范围围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 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癥瘕前阴诸疾杂病解剖上的特点:胞宫、胞脉、胞络、子门、产 道、阴户等器官或组织。生理上特点:经、孕、产、乳。病理上特点:经、带、胎、产以及妇科杂 病。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1.理论特色 2.病种妇女特有 3.内治突出“调” 4.外治重视局部 5.强调节欲以防病1.理论特色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在认识女 性特殊的生殖生理、病理,治疗妇科特有的疾病形成了重视肾、肝、脾、天癸、气 血、冲任、胞宫

2、、胞脉、胞络、及肾- 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中医自身独 特的理论体系。2.病种妇女特有经、带、胎、产、杂病。 3.内治突出“调” 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平为期”。妇科病多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 调性疾病。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调 治冲任督带、调养胞宫等,达到调控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4.外治重视局部生殖器官局部发生的疾病以局部治 疗为主,外治发最早起源于金匮要略妇人 杂病脉证并治 5.强调节欲以防病生殖系统的疾病多与房事、房劳多 产(反复流产)经、妊、产褥期房事 不节或不禁均可引起疾病。中医妇科发展史分十个历史阶 段进行阐述。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医妇科萌芽时期,主要有

3、关 于难产难产、种子、胎教理论的记载。 最早记载的剖腹产时间,相当于夏 或夏以前史记 楚世家记载其 先祖:“陆终生子六人,坼(che)剖 而产焉” 。 殷周时代的甲骨文记载的二十一种疾 病中就有“疾育”的记载。 最早记载的剖腹产时间,相当于夏或 夏以前。 殷周时代的甲骨文记载的二十一种疾病 中就有“疾育”的记载。 诗经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种要 的妇产科用药。益母草、茜草、吐丝子、 枸杞子等药。 山海经载药120种,有“种子”及“避孕 ”药物。 易经爻辞中最早记载了不孕不育症 。性与生育卫生受到重视 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明确指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的繁殖。最

4、早的“母子医学”观点,有优生优育意义列女传“太任,王季娶以为妃 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二、春秋战战国时时期 是中医妇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时期 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发展难产、 双胎、过期妊娠 主要人物扁鹊 重要的著作内经、胎产书 3、这这一时时期主要医著有内经经 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 现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确立了中医 学的理论论基础础,为妇为妇科的形成和发发展 奠定了基础础。 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病 因病机、诊断及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 。提出肾主生殖理论: 肾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时下故有子。 成为从古至今指导中医妇科

5、理论研究与 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提出了女子从7岁到49岁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规律,至今为妇科经典理论。 记载记载第一个治疗疗血枯闭经闭经,调经调经种 子的四乌贼乌贼骨一藘芦丸。 内经的二个第一:第一张治疗闭经 的方子。第一次提出女子胞、胞脉、 胞络络。 内经理论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 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这一时期是 中医妇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时期。三、秦汉时汉时期 已具中医妇科学雏雏形 这一时期有最早的病案的记载 医家 重要的著作 1、最早的妇产妇产科病案记载记载 是妇产妇产科最早的病案,(闭经与过期妊娠 的病案)。 史记记扁鹊仓鹊仓公列传传:太仓公淳于意首创 “诊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

6、不下”及“王美 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华华佗与麻沸散 华佗是汉末三国时 代的医家,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医家,对 妇产科也有精湛的诊疗技术,他发明了 麻沸散与创伤药(神膏)华佗传记录了他诊治死胎和双 胎的事例。(开腹手术及摘除死胎手术 ) 难经*创立了左肾右命门学说,首论命门 功能 *系统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 能和病证 *肾与命门及冲任督带的理论成为妇 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有88种 为后世妇科用药的依据 首见癥瘕、子宫之名这一时期较重要的医著汉代张 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病脉证三篇: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是

7、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 专篇的医著 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的先河 。妇人杂病篇论述病因、征候、诊治原则和 月经病、崩漏、经闭、带下病 、热入血室、阴寒、阴疮、梅 核气、脏躁、转胞、阴吹、癥 瘕等病的证治、证候描述,方 治俱全。 外治法 阴中冲洗和纳药法 狼牙汤沥阴中 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 开创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 的先河。 综上所述,在我国公元三世纪 的汉代妇产科学已发展到了相当水 平。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内经以 后妇科医论开始向专门专门学科分化和 发展。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出现了较多的妇科专著,对月经病的 研究更为深入。 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成就 推动了妇产科学发展。 主要著作和医家v 晋王

8、叔和著脉经第九卷记载妇记载妇 女妊娠、产产后、带带下、月经经病、杂杂病的脉法 和辨证证,首先提出“月经经”,较较前人所称的“ 月水”、“月事”、“月信”更为为恰当。 v 将闭经闭经病因病机分为为两大类类,首先提 出据脉象变变化推断崩漏的预预后。 v 总结总结了公元三世纪纪以前的脉学,使诊诊 脉理论论与方法系统统化、规规范化。描述了妊娠 脉,产时产时离经经脉。 v妊娠脉:左寸口脉动动。 六脉俱全。 滑脉。 还还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特殊生理 现现象及征候,五崩的征候。陈陈延之小品方是该时期一部学术价值较 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医学方书 ,讨论了妇女经、带、胎、产 病,并保存了大量的方药。

9、楮澄楮氏遗书遗书求嗣门门反对早婚早育记载,这在 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方根据胎儿发育的规律提出孕妇 各月的饮食起居应注意的问题和针 灸禁忌,从围产医学观点是有意义 的,成为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 主要内容。 隋书经籍志应用大补气血促使子宫收缩加 强、配合针灸治疗滞产成功的一个 案例。五、隋唐五代时期 妇妇科开始从内科中分化出来, 中医妇妇科学趋趋向专专科发发展的框架基 本形成,为为以后妇妇科独立分科创创造 了条件。 最早建立了较较完备备的医事制度 ,设设立了“太医署”,是唐代最高的 医疗疗、医学教育机构。六、两宋时期 宋代是中国历历史上对对医学最重视视而 且医事制度最完善的朝代;

10、 设设“太医局”培养专门专门人才,在其规规 定设设置的九科中有产产科; 妇产妇产科已发发展成为为独立分科。 其中较重要的妇产科专著有:其中较较重要的妇产妇产科专专著有: 1.陈陈自明妇妇人大全良方 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 部杰出作品,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 响;该书是妇产科史上划时代著作 。后经薛立斋校注刊行流传更广。 2.杨杨子建十产论产论 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作了叙述,对 产科贡献较大。 3.朱瑞章卫卫生宝产产科备备要 集宋以前产科论著明确出处; 书中包括妊娠,临产,产后,等内容并附 有新生儿护理和治疗; 书中写了产后“三冲”的症狀和治疗,并指出 了“三冲”的严重性。 三冲冲心、冲

11、肺、冲胃,是比较严重 的产后疾病。 4、齐齐仲甫女科百问问 将有关妇人的生理、病理、经、 带、胎、产及妇科杂病等内容归纳 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条理清 晰,内容简明,并附理法方药。 七、辽辽夏金元时时期 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鸣时期,医 学流派开始兴起,以金元四大家为其 代表。 这一时期著名的医家、著作及较重要 的医学理论论1.刘完素 在学术上倡导“火热论热论”,提出“女子 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书胎 产论:“妇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间, 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论 之;天癸已绝绝,乃属太阴经经也。” 对妇女生理作出了少女着重补肾补肾, 中年着重调调肝,绝

12、经绝经期妇妇女着重理 脾的理论依据。2.张子和 儒门事亲 认为“养生当论论食补补,治病当论药论药攻 ,在其攻下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妇科 病”贵贵流不贵贵滞”的理论。 常用汗,吐,下三法驱病。这种观 点也常用于妇科,在他的医案中, 往往用吐下法驱逐痰水以治月经病 取效。3.李东东垣(李杲)与脾胃论论 、兰兰室秘藏 脾胃论论 认为:“内伤伤脾胃,百病始生”。 治病着重应用补补脾升阳除湿法。治带下病应益脾 胃、升阳泻火、清热除湿,以扶脾治虚为主。 兰兰室秘藏:“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 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为后世医家 提出以“滋阴固气”止崩奠定了理论根据。对月经 病(功血)治疗有指导意义。

13、补中益气汤不但治气虚不摄、脾胃虚弱妇科 疾病,也是治疗子宫脱垂的经典方。4.朱震亨(丹溪) 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论 丹溪心法、 局方发挥发挥医学理论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对胎前,产后病提出一些治则在临床上有 一定参考价值。如产前清热养血,产前安 胎用黄芩,白术; 朱氏有兼采诸家之长的特点。 在格致余论中第一次明确描述 了子宫形态。 对两性畸形也有描述。 提出痰湿亦为经带之病因“肥胖饮食 过度之人,而经水不调者,乃属痰湿” 。 丹溪痰湿论也为妇科奇难病症的治 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八、明代 妇科有较大发展,其特点是肾主生 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 明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

14、3科, 有妇妇人科。 明代也是医家辈出时代。他们继 承了前代各家的医学成就,并在实践 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在内容上出 现不少比较系统而丰富的妇产科著作 。1.万全(密斋斋) 妇妇人秘科广嗣纪纪要 广嗣纪纪要择择偶篇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纹 ,鼓,角,脉的五种不宜,即“五不女”作了论述 。 螺 纹纹 鼓 角脉对嗣育提出“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 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 2.王肯堂 证证治准绳绳 证治准绳是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的 巨著,与稍前的本草纲目堪称伯仲; 女科证治准绳为证治准绳的一 部分,可称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妇产科著作 。3.张景岳 景岳全书 妇人规 4.李时珍 本草纲目 5.武之望 济阴纲目明代在妇科理论,尤在肾藏精主生殖方 面及临床病症的研究更深化,并取得较 大的进展。 九、 清代与民国 清代随社会总趋势的进步以及前人 遗存资料日益增多,医学也向前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