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及应用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845820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及应用(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及应用成都大学医护学院中医教研室 徐爱民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中医常用诊法四诊正常面色是什么样? (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中医常用诊法四诊(望、闻、问、切)颜色 面色 光泽【望诊】主要观察神、色、形态、分泌物、排泄物及舌象1.望色诊法面色与哪些因素有关? .面色先天 禀赋人种地区季节工作 环境疾病【常见病色及临床意义】1.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2.黄色:主虚证、湿证3.赤色:主热证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5.黒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2.望舌即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1) 舌与脏腑的关系(2)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姿势 光线充足 顺序:舌尖 舌中 舌根

2、 舌边 饮食对舌苔的影响粗糙食物:厚苔 薄苔刺激性食物:舌质淡红 舌红 染苔: 乌梅、橄榄 黒苔蛋黄、黄连 黄苔牛乳、豆浆 白腻苔 (3)舌诊的内容: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重点是看舌质。观察病邪的深 浅,寒、热、湿、燥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变,重点是看舌苔。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颜色淡红,舌面铺有 薄薄的、颗粒均匀、 干湿适中的白苔, 常描写为淡红舌、 薄白苔”。常见病舌及主病:(1)望舌质:观察舌质的颜色、干 润、形态等变化。望舌色:淡白舌:主虚证,或虚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内热深重紫舌:主瘀血证、寒证或热证。望舌形:望舌态:舌淡苔白腻滑润而略厚红舌黄粘腻苔淡紫齿痕舌淡

3、黄腻苔(2)望舌苔 望苔色白苔_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寒甚或里热甚黒苔主里热极证或里寒极证望苔质厚薄 润燥 腐腻 剥脱常见综合性病理舌象及主病 苔薄白而润_主表寒证舌边尖微红苔薄白而干_主表热证舌红苔黄而干_主实热证苔白厚腻主寒湿证或痰湿证苔黄厚腻主湿热证或痰热证舌质红瘦少苔主虚热证(阴虚证)舌质淡胖嫩有齿痕主虚寒证(阳虚证).正常面色是什么? 常见病色有哪些?各主何病证?思考题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概念辨证论治病案一: 史某,男,37岁。汽车驾驶员。 【病史】1977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 肩酸楚,难以俯仰转侧。驾驶车辆时,头

4、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夜 间卧床,必须垫上三个高枕;病重时闭眼则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目不眠。 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1978年9月来诊,按太阳证柔痉论治,半月痊愈。 【诊治】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 卧不宁。一年来逐渐加重,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濡。此系风湿外伤 筋脉之“项背强几几”,属太阳病“柔痉”。法宜解肌祛风,濡润经脉。以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 处方:葛根12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15克 大枣20克 二付 上方服两剂,诸证悉减。损益再进数剂,嘱其注意冷暖。半月左右病遂告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选基础 理论 之一病案二: 王某,女,46岁,工程师。近两天开始颈项肩背痠痛,拘急 不能转侧。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此属风寒表实证 兼项背强几几,治宜发汗解表,升津液,舒经脉,与葛根汤。 处方:葛 根30克 麻黄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一剂痊愈,为巩固疗效,续服一剂。案1与案2均有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前者自汗,属表虚而兼经输不利; 后者无汗,属表实而经输不利,故汗出与否,是鉴别此二证的重点所在。前者用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后者用葛根汤主之。(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上述案例,说明中医治病并非辨症施治而是辨证施治。病案三:蒋某 男 26岁【初诊】4月13日,发热头

6、痛,恶寒无汗,体温40.2,鼻塞咳嗽,胸闷 且痛,肢节酸楚,舌苔白润,脉象浮紧。拟荆防败毒散,希邪从汗解。处方:荆芥钱半 防风钱半 羌活钱半 川芎钱半 枳壳钱半桔梗 钱半 茯苓三钱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二诊】投荆防败毒散,汗出颇多,肌热已退,体温降至36.8 ,唯 有咳嗽痰腻,肢酸且软,再拟疏解宣化。处方:紫苏梗钱半 前胡钱半 姜半夏三钱 云茯苓三钱 杏仁四钱 木防己三钱 桔 梗一 钱 炒枳壳钱半陈皮钱半 嫩桑枝四钱 丝瓜络三钱本案属于风寒感冒,投辛温发汗之荆防败毒散,使汗出邪去。复诊时仅留 咳嗽痰腻,故改用杏苏散以温散风寒,宣肺化痰。因肢酸且软,加木防己、 桑枝、丝瓜络以疏风通络。

7、病案四:李某 女 1954年春就诊温邪初起,头昏发热,舌苔厚腻,肢体酸痛,小溲深黄,大 便未通,右脉浮洪,口作干。处方:薄荷一钱半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黄芩三钱滑石三钱 大青叶三钱 黑栀子三钱 枳实二钱 郁金一钱半 瓜蒌一两 竹叶三钱 服药后身热即退,大便通调,口不渴,小溲浅黄,脉已平静 ;惟头不清,胃纳不佳,肢体无力。再以上方去大青叶,并将枳 实减去四分之一,瓜蒌减去五分之一,服后即愈。(张菊人:菊人医案)本例属风热感冒,治当辛凉解表。方中银花、 连翘、薄荷疏散风热。因见 热邪偏重之证,故用黄芩、大青叶、黑栀子、瓜蒌等清热通便。又苔厚腻,为 挟湿之象,故以滑石化湿利湿。诸药配合,使表解热除,

8、湿浊清化,其病告愈。案例三、四,说明中医治病并非辨病施治,而是辨证施治。二、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案例一刘某,女,71岁。1981年11月7日诊。自觉口咸已两月余 ,曾经县医院多次治疗,未见疗效。近半月来,终日如盐含口 中,食物不觉香甜。伴头昏、腰酸腿软乏力、手脚冷、便溏、 尿频而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脾虚不健 运,治法温补肾阳,益气健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 处方:熟 地15克 淮山药15克 党参15克 丹皮9克制附片9克 泽 泻9克 枣皮10克 肉桂6克白 术12克 芡 实12克 茯苓12克服药四剂,口咸及余症消失。继续原方二剂,告愈。 新中医1983年第10期 中医学认

9、为,五味入口,所行不同。“咸先入肾”。相反,肾病亦多见口中咸 味。基础 理论之 二三、藏象学说及应用病案一: 文某,女,6岁。卫生部职工之女。【病史】1976年1月20日晚,家长突然发现患儿眼缝缩小,眯眼斜视。 旋即右眼胞下垂,无力睁开,复视。1976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肌注“新斯的明”试验,呈阳性反应,诊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待查。 同年3月28日,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眼睑“重症肌无力”。1977年3月29日, 转某医院中医诊治一年。虽曾短暂开大睑裂,但上胞重新下垂后,反复治 疗无效。1978年5月来诊,按太阴证睑废论治,三月基本治愈,现已巩固 一年余。【初诊】右眼睑下垂而肿,

10、视物困难,复视,午后尤重。面色微黄, 乏力。舌质润红而暗;苔白灰黄厚腻。此系脾湿之邪,蕴积已久,上窜眼 胞所致。证属足太阴睑废,法宜开闭除湿,宗仲景甘草麻黄汤方意主之。基础 理论之 三处方: 麻黄3克 法夏12克 甘草6克 三剂 【辨证】眼睑属脾。脾主肌肉四肢,脾不仅运化水谷精微,且有运化 水湿之功用。患儿面黄乏力,为脾困之象。苔虽白黄粘腻,但质淡湿 润,显系寒邪久闭,脾湿之邪,蕴积益深。眼睑既属脾,今水湿之邪 不得外泄,而循经上窜于眼睑,以致眼睑肿垂,无力开裂,故属足太 阴之证。上方服三剂后,眼皮稍可活动。原方加桂枝,温通经脉,辛以散 邪配杏仁,疏理肺窍,入手太阴以利水之上源。再服一剂,患儿

11、眼睑开 裂稍大,后随证加减。6月初,患儿曾有一整日可略微睁开右眼睑。苔浊腻始退,脾湿稍 减。原方损益续服十二剂。【二诊】舌质淡红,白腻苔大有减退。脾湿渐化,脉络始通,眼睑 开合较前自如。但余邪未尽,应益土行水。本苓桂术甘并小半夏汤方意 主之。 处方:茯苓15克 桂枝6克 白术12克 法夏12克苍术9克 大腹皮9克 十剂【三诊】病情大有好转,原患眼午后较重,近日晚间观察,双目基本 一致。舌质已正常,白厚腻苔已退。患眼睑稍厚,开裂较正常眼略小。病 虽向愈,参之舌象等,尚属脾湿之邪未尽解。应抓住转机,健脾化湿,理 气和中,助气运化之力,上方加减续服十五剂。【四诊】1978年8月初,“睑废”基本治愈,

12、视物已正常。惟眼胞仍稍厚, 乃脾虚兼湿之象。以五苓散利水健脾,再除余邪。处方: 猪苓10克 茯 苓15克 泽泻10克 白术12克桂枝6克 五加皮10克 三剂1979年3月8日,患儿再赴同仁医院复查:未见异常,为重症肌无力恢复 期。1979年访问家长,患儿眼睑恢复良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病案二:兰女,14岁。脉数,水气由面肿至足心议腰以上肿当发汗例. 越婢加术汤法。处方:麻黄15克 白术9克 杏仁泥15克 石膏18克桂枝9克 炙甘草3克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次诊:处方:生石膏24克 麻黄9克 生姜3片 炙甘草6克杏仁泥15克 桂枝6克 大枣2枚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

13、次服,以汗出至足为度,又不可使汗淋漓 。三诊:水气由头面肿至足下,与越婢法,上身之肿,已消其半, 滋脉沉而数,以凉淡复微苦利其小便。处方:滑石15克 生苡仁15克 杏仁9克 茯苓皮18克黄柏炭3克 海金沙18克 泽泻9克 不能减咸,不必服药。 吴菊通医案 本案由水气阻滞,表里不通,不能分消走泄而形成此症。故采用发汗利小 便法。初服两方,为越婢汤加减,重在发汗;服后上身之重已消其半,继用利 小便法消其下肿。病案三:林某 女 60岁不慎闪腰,到医院检查,发现腰部第三腰椎压缩性骨折,骨 密度检查严重缺钙,平素喜食肥腻之品,十分重视补钙,中医认 为缺钙与其饮食有关,过食肥腻湿邪内生,湿困于脾,脾失健运

14、 ,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影响钙的吸收,治疗从脾胃入手调理,给 予黄芪、党参、淮山药健脾之品,嘱清淡饮食,多食栗子大枣茯 苓糯米粥,一年后复查,骨密度增加了5.3,说明骨质疏松是 可治的。CCTV-4 中华医药本案是脾主运化理论在临床上灵活应用的成功案例病案四:陆某 男 26岁病因:素有咳嗽,复感寒邪。证候: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加剧,痰多欲呕 ,日甚一日,终至气喘不能平卧。六脉沉紧,舌苔白滑。诊断:寒邪袭肺,肺气不宣,致成咳喘.疗法:温散寒邪,宣通肺气,以小青龙汤加减主之。处方:麻黄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一钱五 白芍三钱五分 杏仁二钱 水煎麻黄去末,纳入诸药同煎,连服二剂。(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一辑)本病的辨证理论依据是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