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9792496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基础知识(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基础知识历代本草专著本草年代著者记载药物附注神农本草经东汉不明365种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分为上、中、下三品。 雷公炮炙论南朝雷斅第一部炮制专著。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730种首创自然属性分类。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800余种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新修(唐) 本草唐代苏敬等850种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图文对照。 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1746种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1892种自然分类的先驱。本草纲目拾 遗清代赵学敏921种, 增716种补纲目不足、纠纲目 之误。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

2、凉只是程度上 有区别。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 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 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 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 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 种药物具有热性。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 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 寒症。所以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3、”方法。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淡附于甘 、涩附于酸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治 疗表证和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药易耗气伤 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

4、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 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 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 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 治热入营血的病证。脾胃便溏着慎用。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 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 、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的作用趋

5、向。 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 ,趋向于表;沉是泄利,趋向于内。 总的来说,凡是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的中药,其 药性均属升浮并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凡是具有清热、泻 下、利水、收敛、降逆作用的中药,其药性都属于沉降 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 临床治疗上,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病 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 就中药的性味而言,凡是温性、热性及味辛、味甘的中 药,大多为升浮性中药;凡是凉性、寒性及苦味、酸味 、咸味的中药,大多为沉降性中药。三、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定位作用 )。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的 。 前

6、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 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 、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 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 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中药性味相同,而归经不同,说明中药的功效异同。四、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指中药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有无 明显毒性反应的性能。 “毒药”广义上讲,为药物的总称,把药的偏性谓之毒。 “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狭义上讲,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中药根据毒性程度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 保用

7、药安全。 中药性味、有毒无毒、归经结合说明中药功效。五、中药的配伍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 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减少不良反应。 内容:七情配伍、君臣佐使。 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 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 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 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七情配伍的内容: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

8、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 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 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

9、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 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 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 相恶 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则 上应绝对禁止。“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 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 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 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君臣佐使”: 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的药物。

10、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 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 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 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 用的药物。 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 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 邪。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的方法: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 鉴别等。 性状鉴别常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形状、大小及厚薄、颜 色、表面特征、质地、断

11、面、气、味、水试、火试。 各类中药的鉴别要点:略。 中药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 。 取样原则:100件以下取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道地药药材: 四大怀药怀药 :怀怀牛膝、淮山药药、怀怀地黄、怀怀菊花。 浙八味:浙贝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山茱萸、延胡索、白术术。 云药药:云木香、云茯苓等。 贵药贵药 :天麻、朱砂等。 川

12、药药:川乌乌、川芎、川厚朴、川黄柏等。 广药药:广豆根、广藿香、阳春砂等。 西药药:大黄、当归归、冬虫夏草等。 北药药:党参、柴胡等。 南药药:江枳壳、宣木瓜、建泽泽泻等。中医基础知识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人与自然界(即外在环境)也保持统一的整体关系 。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 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 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

13、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 法。病、证、症是不同的概念。 症,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部位、原因、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 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 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出 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相同的 证。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 阳的特性:明亮、温热、上升、向外、运动、兴奋。 阴的特性:晦暗、寒冷、下降、向内、静止、抑制。 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 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

14、属性或同 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阴阳学说的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 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 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 为阴; 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筋骨皮肤而 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内脏而言: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五脏本身而 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

15、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阴 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的; 用于疾病的诊断: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病情,如以色泽 、声音、呼吸、气息来分辨阴阳,还可以脉象部位分阴 阳。寸为阳,尺为阴,浮大洪泽为阳,沉小细涩为阴等 。 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 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 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用于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中寒凉属

16、阴,温热属阳;五 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升 浮属阳,沉浮属阴。五行学说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明亮。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受纳、承载。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清洁、肃杀、沉降、收敛。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闭藏。自 然 界五 行人 体五 味五 音五 化五 色五 方五 气五 季五 脏五 腑五 官五 体五 志五 液五 声五 动酸角生青东风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握苦徵长赤南暑夏火心小 肠舌脉喜汗笑忧甘宫化黄中湿长 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哕辛商收白西燥秋金肺大 肠鼻皮 毛悲涕哭咳咸羽藏黑北寒冬水肾膀 胱耳骨恐唾呻栗事物五行归类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与规律。相生,是指这 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