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9防治原则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674949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9防治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医学]9防治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医学]9防治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医学]9防治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医学]9防治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9防治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9防治原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田翠时 第一节 预 防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 发生与发展。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两个方面。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 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 方面入手。(一)养生以增强正气(二)防止病邪侵害(一)养生以增强正气养生,古称“摄生”。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 是整体调摄,它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扶正避邪;形神共 养;预防、治疗与养生相结合。 养生的意义:一是预防疾病;二是延缓衰老。常见的养生方法:1.顺应自然2. 养性调神3. 护肾保精4. 体

2、魄锻炼5. 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二)防止病邪侵害1. 避其邪气2. 药物预防二、既病防变(一)早期诊治意在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传变或 危变。其一要求医者掌握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规 律,善于发现病变苗头,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有 效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1.阻截疾病传变的途径2.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二节 治 则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 普遍的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和联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 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法

3、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 法、治疗方法与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 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扶正祛邪是治则,而益气、养血、滋阴 、扶阳,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是 这一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1 指导思想:治病求本2 治则:治标治本,正治反治,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三因制宜3 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具体治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治疗措施: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故 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

4、 候。 例如头痛病一、标、本的含义及治标与治本(一)、标本的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 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 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就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就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 病是标;就病位而言,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等 。(二)、治标与治本 1、缓则治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 ,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着眼于疾病本质 的治疗,或直接治疗原发病、宿疾。 2、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 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 个治疗方案的实

5、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素体中 焦虚寒者感冒时,要先治感冒。 3、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 治。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 二、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一)正治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 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 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 药,故又称“逆治”。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 的病证。 正治主要包括: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 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 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 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

6、益药 治虚证。4.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 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 实证。(二)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 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 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 证的假象,却是逆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针 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反治主要包括: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 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 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 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

7、实证。 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 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 瘀血性崩漏、热结旁流、食积性腹泻等。 正治与反治的比较:相同之处: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 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之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 的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 一致的病证。三、扶正与祛邪(一)扶正祛邪的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 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益气 、养血、滋阴、温阳、填精、补津等,均是 扶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 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

8、应。适用于各种 实证。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 血、散寒、清热、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 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运用原则: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 邪用于实证;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 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 先后与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具体运用:1.单独运用(1)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2)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2.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1)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 。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2)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3.先后运

9、用扶正与祛邪的先后运用,也适用于虚实 夹杂证。(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 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此时兼 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 ,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 于以下两种情况: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 助邪;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 攻者。此时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亦易复 ,再补虚以收全功。四、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 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机 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1.泻其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 ”。“阳胜则阴病”,

10、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在清 热的同时佐以滋阴。2.损其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 ”。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 寒的同时佐以扶阳。(二)补其不足1.根据阴阳互制的原理调补阴阳适用于阴虚不能制阳,或阳虚不能制阴 的虚热或虚寒证。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 阳病治阴”。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 阴病治阳”。 2.根据阴阳互济的原理调补阴阳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意义:使阴阳互生互济,既能增强疗 效,亦能限制纯补阳或纯补阴时药物的偏

11、性 及副作用。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炎的虚热证,可 用滋肾阴的六味地黄汤少佐肉桂以阳中求阴 。3.阴阳并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对于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 虚,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对于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 虚,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注:阴阳互济之调补和阴阳并补两法,虽 然用药上都是滋阴、补阳并用,但主次分寸 不同,且适应的证候有别。4.回阳救阴适用于阴阳亡失者。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由于亡阳与亡阴实际上都是一身之气 的突然大量脱失,故治疗时都要兼以峻剂补 气,常用人参等药。此外,对于阴阳格拒的治疗,则以寒因寒 用,热因热用之法治之。阳盛

12、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其本质是实 热证,治宜清泻阳热,即寒因寒用;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本质是寒盛 阳虚,治宜温阳散寒,即热因热用。五、调理气血v根据气血之间的关系确立治法 总的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补气、养血、气血双补、补气行血、行气活 血、降逆和血、补气摄血、补气固脱。六、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 则,称为“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 热。子午流注针法。 (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 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 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1.年龄年龄不同,则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各异,治宜区 别对待。如小儿发病则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 变化较快。治疗小儿疾病,药量宜轻,疗程多宜短 ,忌用峻剂。 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治疗用 药亦当有别。 3.体质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体质存 在着差异。一方面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病邪易感性,另一方 面,患病之后,由于机体的体质差异与反应性不同 ,病证就有寒热虚实之别或“从化”的倾向。体质不同治法各异:偏阳盛或阴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偏阴盛或阳虚之体,则当慎用寒凉之品;体质壮实者,攻伐之药量可稍重;体质偏弱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