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594495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科学]城市人居住环境第一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人居环境 项向阳第一章 绪 论人类从迁徙转为定居、由农村走向城市,在城市中 繁衍生息,写就了5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并奠定 了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形式的基石。什么是城市?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现有 的城市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回顾城市的发展历史,重新定位城市,调整 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价值理念,确立新的发展 观和规划观,吸取以往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以期在新世纪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宜人 化、家园化把城市建设成为人类理想的家园。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特征1、城市的定义 在我国历史上,“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 要冲、

2、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 。“市”与“城”开始形成时并非聚为体。后来,“城”里 居住的人口逐渐增多“市”便在“城”内和“城”郊出现, 二者渐渐融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城”的防御功能十分突出,经济自给 性强,“市”的贸易功能不够发达。 现代城市已远非古代城市所能比拟,更非“城”与”市 ”的简单叠加。 国外学者定义城市: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城市是一个有相当大的面积、相当高 的人口密度、居住有各种非农业专门人员的地域综合体。 法国一位地理学家:城市既是一片景观,一片经济空间, 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还可能是一 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3、 英国经济学家巴顿:城市是个坐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由住房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运输市场等各种 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城市是指地处交通便利环境、覆 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综合体。 意大利学者波贝克:城市寻求交通方便的有利环境,是 对应于交通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从形态上定义,城市是指一种景观或一片经 济空间; 从性质和职能上定义,城市是指第二、第三 产业活动中心及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 的生活聚居地;从区位上加以定义,城市则是指沿河流、山 麓、海岸或铁路、公路沿线分布的一定区域 的中心。城市就是指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一定地域 范围的政治、经济

4、、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2城市的特征从人口、功能、景观三个方面来把握城市的特征。(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地 人类聚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城市和乡村。结论: 第一,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载体乡村是第产业的载 体。第二,城市里居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员及其家属 即城市居民,简称市民;乡村里居住着农业劳动者及其家属 ,即农村居民,简称村民。 城市与乡村不能仅仅用非农业人口聚居地和农业人口聚居地 来定性地加以区分而应引入非农业人口聚居数量这个定量 指标,来精确地划分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居住人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农 业人口聚集的规模和数量,二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

5、的百分 比。 (2)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地不是几何中心,而是指城市通过吸引和幅射功能,对周围腹地在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所发挥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带动作用 ,称为城市的中心地职能。 一个城市可以仅仅拥有上述中心地职能中的某一种职能,如单纯的政治 中心城市华盛顿和巴西利亚,单纯的宗教中心城市麦加和麦地那,也可 以兼有几种甚至多种中心地职能,这种城市般为综合性中心地域市, 如纽约、上海、北京等国际大城市。 城市分别构成不同等级地域范围的中心地。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 ,可以作为国家一级中心地,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可以作为大区域的中心地,如沈阳、

6、 武汉等; 规模和经济实力适中的城市,可以作为省区级中心地,如郑州、乌鲁木 齐等; 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可以作为地区或县域中心地,如商丘 、宜昌等。 形成一个规模由大到小、实力由强到弱、吸引辐射 范围由大到小的区域中心地等级体系。 (3)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区别就在于其高度密集性 主要表现:一是人口的高度密集。 (见表11)。 二是建筑的高度密集。 三是经济的高度密集。 四是文化的高度密集。 (4)城市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 城市是一个组织十分严密、运作非常迅捷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 体。 表现在经济上,城市以大规模、集约化、社会化、高效 率的生产方式,创

7、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完全摆脱了 乡村的自然经济形态,向社会化大生产迈进。 表现在生活上,城市以高密度、快节奏、多样化的生活 方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城市居民,他们成 为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核心力量。 表现在社会文化上,就是以具有高度组织性、包容性和 快捷性的发展方式,创造出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和丰富多彩的 文化。城市与乡村文明、古代与现代文明、东方与西方文明 在城市交汇,使城市成为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引擎。 二、城市设置的人口规模标准 1国外的设市标准国外的设市标准普遍较低,部分国家的设市人口最低 限见表12。其原因有三:是国外特别是发达国 家的人口基数较小;二是城市化水平高,一般都在

8、 6070以上;三是国外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现 代化水平高。 2我国的设市标准 我国的设市标准比发达国家要高出许多。设置标准不能够刀切。 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一)城市的产生城市存在具备两个条件:农业劳动力有剩余;农产品有剩余。只有农 业劳动力出现剩余,部分农民才有可能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事 第二、第三产业;只有农产品剩余,才能满足那些居住在城市非 农业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可以推断出城市产生的大致年代。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四处迁徙流浪,不可 能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 分工农牧分离,农业革命,形成了村落居民点,但还

9、算不上 城市。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手工业开始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此后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 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其结果便是商人阶层的出现和城市的产生。 早期城市是在部落与部落、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中形成的。 城市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社会 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二)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城市产生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但不同历史时期的 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动因和形成机制。如何对城市发展史进行断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 照社会形态来对城市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由此划出 奴隶社会城市时期、封建社会城市时期、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时期

10、三个阶段。规模巨大、增长迅速、席卷全球的城市化浪潮却出 现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以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 构为主要标准的划代方法,将城市的发展历程划分 为前工业社会城市时期、工业社会城市时期和后工 业社会城市时期三个阶段。 1前工业社会城市时期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750 年,前后跨越5250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1)早期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埃及的尼罗 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古埃及在公元前3320322 年有13个王朝的都城都建在尼罗河畔。 是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11、 早期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城市数目少,规模小,人口在数千至数万人不等。个别城市例外,如罗 马鼎盛时期有100多万人,亚历山大城有50多万人,雅典有20多万人; 城市分布分散,多沿河流分布,彼此孤立、封闭,城市与城市之间缺乏 联系; 城市职能单一,多为政治、军事、宗教中心,防御功能突出商品交换 量小,经济基础薄弱; 城市形状规则内部用地结构简单,多是四周围以城墙的方块城,城内 分为奴隶主、市民和奴隶阶层居住区; 城市兴衰变化大,如罗马城7世纪衰落时人口由100多万降至4万人。 (2)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的城市主要是指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 “城”的防御功能逐渐谈化,“市”的商业流通

12、功能日趋强化,城 市对周围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城市个数、规模 、职能和景观都发生重要变化,与早期城市有明显区别。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数目增多,规模增大,人口在28万之间(见表14); 城市分布范围扩大,或位于交通中心、河川渡口,或位于古 城旧址、军事城堡,或散布于农村; 城市职能中政治、军事功能弱化,商业流通功能增强,但防 御职能仍很重要; 城市地域结构趋于复杂。 中世纪中国的城市秦始皇统中国。中国中世纪城市与欧洲中世纪城市 有很多不同之处。中世纪我国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经济职能薄弱,政治统治职能突出。城市体系较为完备,形成了城市体系,其中政治中 心城市占绝对优势。 城

13、市与乡村之间缺乏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和经济 联系,形成城乡对立、分割的二元结构。 城市布局结构长期以来沿袭不变,形成四面城墙、 棋盘路网、中轴对称的方块城。 2工业社会城市时期1750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结束,前后历时约200年 。世界性的城市化,形成了数目众多、规模巨大、职 能完备、结构复杂的近代城市。 近代城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城市规模急骤膨胀出现巨型城市(见表15);城市 数目大增分布范围大为扩展。 城市的工业、贸易职能超过了传统的政治、军事中心 职能。 城市地域结构更加复杂,开始按功能区划分城市用地 城市问题开始暴露并日趋严重。 城市与自然对立,城乡隔绝,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

14、城市时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尚未终止。城市进入现代发展 阶段。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是多种城市职能的叠加综合性中心城市增多;二是城市职能的分化,出现了以12种职能为主的专业 化城市。 城市地域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 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 案例11: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1958年巴西政府决定迁都,在国土的几何中心,完全按照规划方案建 设了一个单职能的首都城市,定名为巴西利亚。该城建在一个拦河筑坝形 成的人工岛屿上,城市形态颇似一架巨型飞机,机头处布置

15、着国会、政府和 法院环立的三权广场机舱为各部委大厦和文化区,两翼为公寓区,机翼与 机身相交处布置着商业、文化、娱乐用公共建筑,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城市的 西侧经过,机场布置在城南,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城市各功能区分工明 确,布局合理,接近自然,城市人居环境舒适、优雅(见图11)。 案例12:日本的筑波科学城 同样出于分散首都城市职能、疏散首都过密人口、缓解城市问题的目的,日本 政府决定将东京的国立研究机构迁出另辟地点建设一个全新的科学城。该城位于 东京东北部60km的茨城县筑坡山麓,占地108km2,1968年开始建设,20多年来累 积投资42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初己形成一个拥有135万人口

16、的城市。该城市以 筑坡大学为中心,包括2所国立大学、46个国立研究所、8个民间研究所、30多家高 级技术公司,集中科研及辅助人员22万人,大学生近1万人,囊括了全国科技人才 的近40,是一个专门化的科学城,是东京大都市的众多卫星城之一(见图12)。 前工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和后工业社会城市对比:一是城市个数由少到多、 人口规模由小到大、地域结构由简单到复杂;二是城市职能由防御功能、工业品和 农产品集散地,演变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进而发展成为第三 产业聚集地和信息管理中心;三是城市由少数人的居住地发展为多数人的聚居地, 成为人类的主要聚落形式;四是城市与乡村由早期的分离,发展到矛盾、隔绝,再 演化到城乡融合;五是城市由自然中来,渐渐与自然矛盾和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