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593570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砖瓦的出现和初步的发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煮食、烤火的地方地面和墙面的土陶化后,能避温防水,陶化土坯的强度也比较高 。 奴隶社会晚期:建筑中的砖瓦出现,砖瓦业是在日用陶器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所见建筑用砖瓦最早实例是西周遗物。(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筒瓦、板瓦、空心砖等,陕西召陈村:板瓦、筒瓦、半瓦当、瓦环及瓦钉,瓦上有绳纹样式。)战国时期:已发现条砖、方砖和栏杆砖,品种较多,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面。到了战国晚期出现了空心砖墓。 砖瓦的发展秦汉时期:我国砖瓦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建造过程中烧制和应用 了大量砖瓦,砖瓦工业的发展迅猛。同时,砖的样式也非 常丰富,有

2、五棱砖、曲尺形砖、楔形砖和子母榫砖等,用在 屋脊、屋角拐接及构筑墓室的拱券部位。汉代时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就更完善一步,制砖工艺有了进一步飞跃。不但集成了榫砖、楔形砖,并且所用的条砖规格趋向统一,基本为大小两种尺寸,长、宽、厚的比例为4:2:1,近似现代的砖,也具备了模数性质。墙体的内外砖之间已有各种拉结的砌法。秦汉时期的长城出现砖包砌做法的雏形。细部工艺上出现了砖刻和画像砖。各种拉结原则是使上下砖层相互错缝,避免墙的垂直通缝,以加强砖墙的整体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烧制工艺日趋成熟,砖瓦产量跟质量大大提高。北魏已逐步开始运用砖到地面建筑,而砖瓦的尺寸一般较以前小。此时高台四周已有砖墙砌筑并开始

3、使用琉璃瓦。值得指出的是,这时宫殿屋顶的重要部分已采用虎尾、勾头、滴水等琉璃制品。 二、砖瓦工艺和建造技术的成熟和发展隋唐时期:砖瓦技术的成型和进一步发展时期。砖已成主要建筑材料。在城市建设中,筑城也开始同时用砖、土 、石等材料。为了保护城门洞附近的夯土墙,城墙使用砖包砌的做法并逐渐沿用开来。南宋出现了全部用砖砌的建筑 。 明清时期:制砖和用砖的极大普及,砖成为民用建筑广泛使用的建材。明代砖砌筑技术的提高,普遍采用了石灰灰浆,建筑大量采用砖墙,是砖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青砖 、瓦在居住建筑中逐渐普及。南方开始采用空斗墙砌法。有防火要求的重要建筑采用砖拱砌筑无梁殿的形式。重要建筑的地面铺装中使用了质

4、地坚硬的金砖。青砖、青瓦大量应用在居住建筑上。 从鸦片战争开始:砖瓦业发展开始不平衡。较大城市附近开始进入工业化制砖瓦的阶段,产量剧增,尺寸也基本固定下来。 砖瓦的种类及加工工艺一、砖瓦的分类 :按砖的形式分:实心条形砖、空心条形砖、楔形砖、企口条砖、企口楔形砖、墓门空心砖、五棱砖、曲尺形砖等。 按砖的用途来分:砌墙砖(又可分为上身砖和下碱砖)、贴(饰)面砖、铺地砖、栏杆砖、望板砖等。建筑用瓦主要包括琉璃瓦和陶瓦。琉璃瓦,包括削割瓦、彩色玻璃瓦;陶瓦,包括筒瓦、合瓦。另有特殊瓦材使用在一些特殊建筑上,如铜瓦、铜胎镏金瓦或包金瓦、玻璃瓦、云母瓦等。墙身经常使用的条砖按砌筑摆法一般外露一侧称 为面

5、,抹灰侧为肋和头。地面用的包括方砖和条砖 ,方砖一般分为:面、肋。如果地面用条砖则一般上下称面。二、砖瓦作的基本施工工具:砌墙类:瓦刀。抹灰类:抹子、鸭嘴、灰板等。尺类:平尺,方尺,活尺,扒尺等。墁地平整类:礅锤、木宝剑等。砖加工类:刨子、斧子、扁子与木敲手、煞刀、磨头、包灰尺、錾子、矩尺等。(砌墙类)瓦刀:薄铁板制成,呈刀状,是砌墙的主要工具。也用于 瓦活修补屋面时的瓦面、夹垄和裹垄后的赶轧。 (抹灰类)抹子:用于墙面抹灰,屋顶 背、筒瓦裹垄(但不用于夹垄)。古代的抹子比现代抹灰用的抹子小,前段更加窄尖。由于比现代的抹子多一个连接点,所以又叫“双爪抹子”。(抹灰类)鸭嘴:抹灰工具之一。一种小

6、型的尖嘴抹子。多用来勾抹普通抹子不便操作的窄小处,也用于堆抹花饰。(抹灰类)灰板:木制的抹灰工具之一。前端用于盛放灰浆,后尾带柄,便于手执,是抹灰操作时的托灰工具。(尺类)平尺:用薄木板制成,小面要求平直。短平尺用于砍砖画直线,检查砖棱的、平直等。长平尺叫做平板,用于砌墙、墁地时检查砖的平整度,以及抹灰时的找平、抹角。 (尺类)方尺:木制的直角拐尺,用于砖加工时直角的画线和检查,也用于抹灰及其他需要方尺找方的工作。(尺类)活尺:又叫活弯尺。是角度可以任意变化的木制拐尺。可用于“六方”“八方”角度的画线和施工放线等。(尺类)扒尺:木制的丁字尺,丁字尺上附有斜向的“拉杆”,拉刚既可以固定丁字尺的直

7、角,本身又可形成一定的角度。扒尺主要用于小型建筑的施工放线时的角度定位。(墁地平整类)礅锤:砖墁地的工具,用于将砖礅平、礅实。多用城砖加工成圆台体,中间的孔眼穿入一根木棍。使用时以木棍在砖面上的连续戳动将砖找平找实。近代多用皮锤代替。(墁地平整类)木宝剑:又叫木剑。短而薄的木板或竹片制成,用于墁地时砖棱的挂灰。一端修成便 、于手执的剑把状,故称木宝剑。 (砖加工类)刨子:砖加工的工具之一,与木工刨子相仿。用于砖表面的刨平。瓦作的刨子是20世纪3040年代由北京的木匠受木工刨子的启示发明的。由于它比斧子铲面更顺手,所以很受工匠们的欢迎。(砖加工类)斧子:砖加工的主要工具。用于砖表面的铲平和砍去侧

8、面多余的部分。斧子由斧棍和刃子组成。斧棍中间有“关口”,可契刃子。刃子用铁夹钢锻造而成,呈长方形,两头为刃锋。两旁用铁卡子卡住后放入斧棍的关口内。两边再加垫料(旧时多用布鞋底)塞紧即可使用。(砖加工类)扁子:砖加工工具。用短而宽的扁铁制成,前端磨出锋刃。使用时以木敲手敲击扁子,用来打掉砖上的多余部分。(砖加工类)木敲手:砖加工的工具。指便于手执的短枋木。作用与锤子相同,但比锤子轻便,敲击的力量轻柔。材料多用硬杂木,以枣木的较好,使用时以木敲手敲击扁 、子,剔凿砖料。(砖加工类)煞刀:砖加工工具。用铁皮做成,铁皮的一侧剪出一排小口,用于切割砖料。 (砖加工类)磨头:砖加工工具。用于砍砖或砌干摆墙

9、时的磨砖。糙砖、砂轮或油石都可做为磨头。(砖加工类)包灰尺:砖加工工具。形同方尺,但角度略小于90度,砍砖时用于度量砖的包灰口是否符合要求。(砖加工类)錾子:砖加工工具。用薄型扁铁制成,前端磨出锋刃。(砖加工类)矩尺:砖加工的画线工具。把两根前段磨平的铁条铰接成剪刀叉装。矩尺除可画出圆弧,还可运用两个铁条平行移动形状相同的原理,把任意图形平移到砖上 。三、砍磨砖工艺多数情况下,砖砌筑钱都需要对肋部进行砍磨,这样才能充分包灰并提高黏结度,但外露面上砖缝仍不会很大。另外,为了适合砖墙边角以及一些 特殊部位的做法,要将砖砍成需要的尺寸。砍砖必须的工具有斧子、木敲手 、矩尺、煞刀、扁子、刨子、弯尺、包

10、灰尺、制子及砖桌。通常砌筑墙体应 尽量减少砍砖,节省供料而且更加美观。四、砖雕在砖体上进行雕刻,北京一带俗称“硬花活”,与 石雕接近。砖雕的工具包括:0.30.5cm錾子各一种、木敲手、磨头等;用机 械代替也可。其施工方式是先预制再装配。 雕刻的手法有:平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 砖雕的一般工艺程序:画、耕、钉窟窿、镳、齐口、捅道、磨、上 “药”、打点。画:用笔在砖上划出所雕刻的形象,一般先画轮廓,再画细部图样 。耕:用最小的錾子沿画笔的笔迹轻刻一遍,以防笔迹在雕刻中抹除 。钉窟窿:用小錾子将形象以外的部分錾去,为下一步工序打下基础 。镳:将形象以外的多余部分镳去,镳出形象的立

11、体轮廓。齐口:用錾子沿花饰图案的侧面进一步细致剔凿。捅道:用錾子雕刻细部。磨:用磨头将图案内外粗糙之处磨平、磨细。上“药”:用药将残缺之处或砂眼找平。(药,即用七成白灰和三 成砖灰面,少许青灰加水调匀。)打点:用砖面将水图案揉擦干净。南方砖细材料细密,有时可以用 特殊的刨子进行加工。另一种用抹灰方法对砖瓦外形进行塑造的工艺称为“软花活”。其制作方法有“堆活”和“镂活”。堆活即是用麻刀灰先堆出图案的粗糙轮廓,然后用纸筋灰按设计要求堆塑。镂活是先用麻刀灰打底,再薄涂一层青白灰,上刷烟子浆。等灰浆干后,用錾子和竹片按设计要求镂刻。 砖瓦作的营造工艺一、墙体砌筑对建筑的影响:砖作技术在墙体上的运用对建

12、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高墙体下部的抗雨水侵蚀性能,使建筑出檐短成为可能; 增加墙体的使用寿命; 使墙体的收分由大到小直至消失; 墙的厚度变薄,减少了筑墙工程量的同时,亦使建筑面积中墙体所占的比例减少,从而产生建筑经济效益,使硬山墙的出现成为可能。历史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多是单砖、单向、单面垒砌,但已考虑到砌筑的稳定性,采取上下错缝的方法。砌法多是干砌(不用胶结材料)。汉代之后:砖的规格趋向统一后,砖砌形式发展到单砖多向、多面及空斗等各种组合形式,其中有些形式为后代集成并沿用至今。砌法多使用泥浆、灰浆等胶结材料,砌砖技术也有各种不同做法,同时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墙体构造。山墙:一般立面分为上身、

13、下碱,硬山还包括山尖,墙体略有正升,里皮砍 八字柱门。下碱常用好材料和资质做法,常结合石作;上身砌法比下碱粗糙;硬山山尖 拔檐以下一般同上身做法,以上则常用博缝砖做法。而悬山可以在梁以上使用山花板、“ 五花山墙”或是砌满。各部位砌法:槛墙:外皮要砍八字柱门。砌筑类型应该和山墙下碱一致,多用整砖露明的方法。檐墙:若露椽子称老檐出,不露则称封护檐,两端不做土犀头。老檐出 的檐墙下碱和上身类山墙做法,上端做“签尖”,而封护檐的上端一般作砖檐。院墙:里外皮均需要有正升。下碱应比山墙下碱粗糙,上身里外退花碱。小 式建筑尤其在园林中院墙形式多样。 影壁:下碱多用干摆做法,土衬石垫基,大式影壁下一般做须 弥

14、座。上身用“影壁心”做法,四周可做“撞头”。墙心常作方砖硬心,构图多为中心四岔。瓦顶与屋面做法相似。(一)条砖砌墙方式自战国以来,小砖的砌法有以下几种:平砖丁砌错缝、平砖顺砌错缝、侧砖侧砌错缝、平砖顺砌与顺砖丁砌上下层组合式、空斗及空斗式等 。 江南一带因空斗式的用砖结构不同,分单丁、双丁、大镶思、小镶思、大合欢、小合欢。小合欢与小镶思墙厚仅半砖长,只能当作隔墙或简 易房用。四川地区的空斗墙基本为一砖长的厚度,它的做法有“盒盒斗”、 “马槽斗”、 “高矮斗”等。一般空斗墙均在斗里装填泥土、碎石、碎 砖等。西南地区的空斗墙只在下不填泥,上部作空斗。其他大多数的砌法都为几层平砖顺砌后一层平砖丁砌。

15、唐宋以来一般地面建筑墙下隔碱或槛墙都全作平砖顺砌,墙的上身每隔三、五层平砖 顺砌加一层平砖丁砌。一般建筑中常可见到每层平砖三顺一丁、二顺一丁等各种砌法,而“满丁满条”的做法并不是古建筑墙面砌法形式。一 般来说墙内部还砌筑有暗丁以提高整体性。 粗砖墙带刀灰缝 特点:灰缝较大 用途:垒砌一般房舍墙垣上身之用粗糙(草砌) 特点:灰缝较大,多为加抹灰的墙体(浑水墙)的砌法 用途:用于普通砌筑(二)砌砖工艺砌砖工艺的优劣关系到墙体牢固、墙面美观和用砖是否经济,包括 砖、磨砖 、灌浆、填料、粉刷、镶嵌、贴面等各个工艺环节。从战国起砌砖即有用泥浆胶结,到汉代已有磨砖对缝、灌灰浆、镶嵌贴面等做法。 从明清流传

16、下来的做法,按砌法技术的精粗不同,可分为磨砖对缝、磨砖勾缝 、消白丝缝、带刀灰缝、糙砌等整砖砌法。 细砖墙磨砖对缝 特点:追求“真实砖缝”,对砖的要求严格,工价高,外观有缝不见缝 用途:常用于高等级建筑,或是比较讲究的墙体下碱及其他重要部位。 丝缝(缝子)、磨砖勾缝 特点:砖面加工略为粗糙,多用老浆灰。有时和磨砖对缝结合,较费工 用途:常作为上身,也常用于砖檐、梢子、影壁心、廊心等 消白丝缝(淌白) 特点:模仿丝缝墙外观效果。常用耕缝、打点缝或是描缝 用途:用于一般房舍墙垣。或追求粗犷简朴风格(三)砖缝处理有经验的工人常说:“三分砌七分勾(缝),三分勾七分扫”可见砖缝和清扫是墙面先过的重要组成部分。灰缝的外观:总的有平缝、凸缝(鼓缝)和凹缝(洼缝)三种形式。凹缝也有各种形式,如燕口缝、洼面、风雨缝等。灰缝色彩一般与砖墙颜色统一,有时也故意追求白缝或是黑缝的效果。操作手法上包括:细缝做法、宽缝做法、假缝做法。 (四)黏结材料为使砖墙更稳定、更整体,工匠采用了黏结材料。最初在战国用泥浆垫平砖缝,直到宋、元时代的各类砖墙都还广泛采用。另外,在东汉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