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9584280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政史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曹金龙 邮箱: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内容解读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影响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2、充分认识和吸收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宝贵经验(1)对品德课知识处理方式及回归生活理念关系的再认识(2)对教师不能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开发课程的反思(二)国际背景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一)完善课标原则。一方面,进一步厘清和明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

2、 方以及完善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细致审定各部分的难易程 度是否适当。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小学、初中、高中品德课课程标准 之间的衔接问题,努力捋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 系,始终注意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 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遵循大结构不变原则,进行有针对性地 修改,不断完善课标,力求与时俱进。(二)与时俱进原则。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课标修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 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 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内容解读第一部分 前言导言增加

3、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2011年版)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11年版)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 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 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 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第一部分 前言明晰课程性质(实验稿)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

4、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第一部分 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 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 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 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011年版)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 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 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

5、长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 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 发展。 (2011年版)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 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 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 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一部分 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6、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 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011年版)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 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 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 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部分 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 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 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 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2011年版)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 情等多方面的学习

7、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 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 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第一部分 前言明确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 第一部分 前言明确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 前言明确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

8、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第一部分 前言清晰课程设计思路(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 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 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 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 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 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

9、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实验稿)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 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 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 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实验稿) 一、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

10、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 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 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 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实验稿) 二、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

11、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

12、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 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 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 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

13、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完善课程内容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1、对原先课标内容框架结构进行微调,使其准确对应“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版块主题。原先第三版块中 的有关“我与集体”内容被移到第二版块之中。2、对版块下的三部分内容进

14、行厘清,明了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因此,原先第三版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第一部分“积 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第二部分“承担社会责任”合并;原先第四 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第三部分“法律与社会秩序”顺序对调, 使体例与第一、第二内容版块一致。完善课程内容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3、对课程内容中的具体条目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完善。修订的策略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修正具体行为动词,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达成要求。 (2)矫正个别认识局限,使课程内容规定更加科学。(3)合并或分解前后雷同的德目,使同一个德目只出现在一条条 目中。 (4)删除某些知识或者缩小其内涵,使难

15、易程度适当,落实小学 、初中、高中衔接要求。 4、对某些条目的排序进行捋顺,明确条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如,第一版 块“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二部分“自尊自强”各条目,按照由外在的、 表层的道德逐步指向深层的道德逻辑重新排序;第三版块“我与国家和 社会”中的第二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各条目按照由具体国情到 国策,中国到世界的逻辑重新排序。增加课程内容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1、生命教育一是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从整个生命体的高 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 学会在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这体现了中小学 的衔接,道德层次的递进,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解生命。二是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通过不断接近学生 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上述内容的增加,体现了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全面性,有助于帮助初中 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起始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增加课程内容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2、公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 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至此,公民意识教育的提出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